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每日新闻·西湖
3  4  
PDF 版
· 荷花笑秋风
· 千张感恩卡 邀教师免费游玩
· 稀世西湖浮雕回娘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9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稀世西湖浮雕回娘家
  ■为何只雕了半个西湖,是否还有一块“姊妹”浮雕流落人间?

  ■石雕来自安徽歙县,是安徽刻就还是杭州流散?

  谁解清代西湖石雕身世之谜?专家急寻线索,知情者请拨本报热线85310888

  ■本报实习生 毛昌伟

  ■本报记者 杨晓政

  

  “长239厘米,800多公斤重,要11个工人一起抬,石头上有半个西湖。”昨天,西湖博物馆把清代“西湖浮雕”请回娘家。博物馆把这个稀罕的宝贝深藏库中。

  

  想进西博库房,首先是10厘米厚的两道钢筋混凝土防护密闭门,然后是一道“高科技”防护门——只有核对了专家们的掌纹才能“芝麻开门”。库房里还有辆4个人同骑的墨绿色“自行车”,西博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断电时人工发电的发电机。

  “三潭印月”“苏堤春晓”

  清代西湖是啥样

  西湖浮雕就躺在库房地面上,这块硕大的古旧青石板历经几百年的岁月侵蚀,色彩古朴,整幅雕刻做工精细、极富层次、形象逼真、婉约秀美,还原了一个清代西湖。

  在浮雕的右方,记者看到了古代的“三潭印月”。三个瓶形小石塔非常显眼地伫立在水中,要高于其余图案1厘米左右,一眼看去像是事先雕刻好了再镶嵌上去的。

  在浮雕的中上方,一条优美的湖堤横跨左右,犹如一条绸带漂于湖中,因为右方图尽,湖堤上只雕了4座拱桥,也许当年苏轼就指挥着民众修成了苏堤,造福一方。

  “十八相送”

  被雕刻成了连环画

  西湖浮雕的点睛之笔一定是“梁祝”。

  在浮雕下方,记者看到了一组图案,里面有个悲惋的爱情故事。

  万松书院里,面对面席地而坐的同窗好友,也许在对弈,也许正吟唱诗句;书院院子里,一对学子正在窃窃私语;书院右侧门外,梁山伯与祝英台挥手道别,旁边立着一位挑担的书童;再往右一些,便是“长桥”了,“长桥”上,梁祝正难分难舍,桥头到桥尾,再桥尾到桥头,成就了“长桥不长”的典故。

  这不就是一幅定格了的“十八相送”吗?

  西湖为何只半个?

  浮雕身世成谜

  西博馆专家透露,浮雕是通过杭州一收藏家介绍,从安徽歙县一收藏家处获得的。

  目前西湖浮雕的来历尚不清楚,“可能它原本在哪座庙宇或祠堂里,跟当时在杭经商的徽商有关。”专家介绍。

  据悉,该浮雕与同在安徽歙县吴氏祠堂里的六块围栏雕刻有些相似。吴氏祠堂历史悠久,其水池边的六块围栏描绘的郭庄、曲苑风荷、断桥等“西湖十景”,据专家推测,其作品年代应该是晚清时候,因为在做工艺术上不如此次这块清代中期的浮雕精美了。

  专业人士分析说,浮雕的边沿有“凿毛”的痕迹,当时很可能是镶嵌在墙上供装饰欣赏之用。“这块描绘了东南部的西湖丽景,应该还有一块配对的,才构成西湖全景。”换句话说,还有一块石雕与之合成西湖全景。

  

  西湖浮雕究竟是何来历,西湖博物馆相关人员希望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相关线索和资料,为它“正个名”,有线索的读者请拨打本报热线(0571)85310888。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