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1版:每日新闻·连线
3  4  
PDF 版
· 留言如潮 争领贫困生
· 兴建廉租房 留住农民工
· 被告反成原告 恶意诉讼终审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9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留言如潮 争领贫困生
读者助学热情高昂,本报记者网上解疑答问
  ■本报记者 郭闻

  

  本报讯 本报昨天5版刊发了《1100名贫困生渴求援手》一文,记录了我省对口帮扶地区贫困生的坚强人生,并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扶贫助学。报道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纷纷来电并发电子邮件,要求资助贫困学子。

  虽然网上论坛对话约定时间是在下午,但昨天一早,便有许多读者在本报网络版上留言,迫不及待地谈起了看了报道后的感想,并询问具体的助学方式。读者留下感言说:“我想,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很快乐的!”“感谢你们所做的工作,比我们坐着上网看报的人辛苦太多,但是一切都是为了那些孩子。”

  昨天下午4时~5时,本报记者与省经济协作办公室对口支援处的王道岭、叶建军两位同志一起,在钱江晚报网络论坛上与读者座谈,解答本次助学活动的相关问题。

  大部分读者都在网上提出了结对要求,并询问结对助学的具体方式。“我想资助一名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不少读者抛出一串问号:“怎么联系?到哪结对?怎么结?”最浪漫的是一位读者留言说:“我和爱人10·1举行婚礼,我们商量决定结一对。”

  许多读者还表示想多结几个对。他们问:“一个人可以结多少对啊?”面对这一条条肯切的留言,本报与协作办的同志犯了难。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爱心行动中来,同时考虑到个人负担能力,最后大家商定,建议个人捐助最高限额为5个。

  读者在留言中还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认为可以组织力量收集旧衣物和旧书本统一送至对口扶贫地区。在物质捐助外,还应给予贫困生更多的精神关怀……对此,省协作办的同志连连点头。

  一个多小时的网上对话结束后,省协作办的同志们十分感叹读者们如潮的爱心。对口支援处处长王道岭说:“没想到社会各界对贫困生有如此深厚的关爱,我们将努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再次呼吁有爱心的企业和个人关注贫困生。”

  网上对话结束后,直到昨晚,还有许多读者陆续上网留言。昨天晚上10时39分,本报截稿前,还有一位读者留言说:“您好,我想资助9号罗艳灵,请帮我联系好吗,如果这个已经被资助,请给我找一个父母都没有了的女孩子,谢谢!”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