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汇兑桌前排长龙,3位女士捧着一大叠资料牌找到记者,她们是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职员,是受公司全体同事之托来结对的。其中一位叫李沙的女士说:“我们想结对40个学生,公司还将特别成立一个助学基金,钱由全体员工共同筹集,我们会每年资助这些孩子的。以后你们还会再搞这样的活动吗?我们想和报社长期合作,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还可以利用我们公司的资源,把一些更新换代的电脑送到贫困山区学校去。”
中午12点半,所有孩子的资料都被认领完毕。在工作人员清场时,还有许多读者赶来,十分遗憾地打听是否还有结对助学的机会。
杭州一家期货公司的负责人找到本报记者说:“工作太忙了,中午一下班我们就来了,还是晚了,还有没有剩下的贫困生?我们全包了。”记者告诉他,还有200多位贫困生资料是给前期网上留言和来电来函认领的读者预留的。他开始不罢休地“求求”记者给他结对几十个贫困生,结果,实在拗不过这位先生的坚持,记者交给他几十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