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发现
3  4  
PDF 版
· “实践八号”回收舱 成功回收
· Web2.0时代 科学家写博客
· 早老性痴呆症发病上升 法国重点研究如何防治
· 能发光的服装
· 每天一包油炸薯片 相当一年喝5升烹调油
· 第三届科普节台州开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激活望而生畏的科学术语
Web2.0时代 科学家写博客
■本报记者 俞熙娜
  向来被关注不多的数学今年很热,因为庞加莱猜想,也因为有一位叫“丁伟岳教授”博客的传播。这一中国首个数学家开的博客目前已经拥有20多万的浏览量。

  所谓“科学家博客”,是指由在职科学家写的有关科学内容的博客,而不是关于他家的猫狗或别的什么。

  这样的科学家博客显然不多。除了“丁伟岳博客”外,大概最有名的也就是本报曾经报道的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李淼的“闲谈物理”。

  占据科学最前沿的科学家们几乎是第一时间接触计算机、第一时间使用网络、第一时间习惯用E-MAIL交流的群体。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Web2.0的热潮掀起至今,他们却几乎在这个领地集体落伍。

  我的博客,我主宰

  作为理论物理学家,他的博客中遍布“弦论”、“暗物质”、“超对称”、“人择原理”等让人望而生畏的科学术语。不过仔细看看,却别有风味:

  在一篇叫做《越弱越暗越美丽》的文章中,他从林黛玉弱不禁风的病态美谈起,讲的是“引力是世界上最弱的力”;他用电影《大腕》中的著名台词跟学生调侃弦论研究的艰辛:“一定要选最长的文章来看……光看完引言就得一个星期,吓死的学生没有100个也有50个……所以,我们做超弦的口号是,不求最好但求最长。”

  从这些语言看来,这位物理学家的文学修养和时尚感并不逊色。一位网友说,他忽然觉得物理学家也挺可爱的。

  类似于直面沟通的博客,首先改变了科学家的“脸”。而以往这张脸的打造者,往往是传统的公众媒体。

  虽然公众媒体有严格的保证“真实”的机制,然而“二传手”总有传偏的一刻。比如陈景润“头撞电线杆”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数学家甚至科学家的代言。

  最近华人数学家丘成桐与北大一些教授“闹意见”,有些误解也是媒体造成的,有些媒体把他批评北大某些教授夸大为与北大对决,以致于他不得不出面澄清,他并非针对北大。

  丁伟岳博客上有关庞加莱猜想的纷争多少也和媒体的误报有关。在中国媒体反复转载中,有意无意地遗漏了最初全文中有关国外科学家所做贡献的评价,从而引来争议。

  用博客直接传播,主动权掌握在科学家自己手里。及时传播信息,并更能保证科学事实的真实,科学家的真实。

  打通“科学深闺”之路

  博客对于科学家和科学研究的意义并不仅止于这些。李淼的博客已经有20万人次的访问量。现在李淼会把即将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文章提前放到博客上,让感兴趣的人先睹为快。上李淼博客最多的不是同行,而是对此有兴趣的一些普通人,包括中学生。李淼耐心地回复他们,包括有关物理的基础性问题。

  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也许只有几十名甚至几名“道上”的研究人员会去阅读;但如果在博客上描述自己的研究进展,会使许多离他的交际圈很远的研究人员也对他的研究内容产生兴趣,同时也拉近科学、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更直观地了解科学家们在做什么。再说得远点,现在的博客互动,也许正在孕育着未来的科学家。

  “公众普及”功能,这正是科学家必须承担而此前中国科学家没有很好完成的一项职责。

  由于保密需要、历史问题等各种原因,中国科学家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束之高阁。媒体成为他们与公众沟通的唯一桥梁。对于普通公众而言,“科学家”成为悬挂于头上的一个符号,可望而不可及。

  现在博客打通了这条通往科学深闺的路。杭州一位普通中学生想找李淼,就和上电脑打游戏一样简单。

  论文与帖子的比拼

  李淼和丁伟岳打破了科学家在博客领地的集体失语症。然而跟进者显然太少。

  李淼解释说,也许某些问题不宜在博客中公开,被同行了解到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会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中国科学家群体中,不愿开博似乎还有更为特殊的原因。中科院高能所邢志忠教授道出苦衷:“官方的有关中国高能物理的宣传和报道不需要我在这里重复;科学家们的具体事迹其实我是不能写的,既怕不妥又怕涉及了圈子内的禁忌;自己的事情好办些,但是太专业了没人感兴趣,太个人化了又容易误入歧途。”

  此外,是关于科学家是否有时间每天花几个小时“纠缠”于博客中的问题?在现行的评定标准中,一名科学家的工作成绩是看他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而非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发了多少帖子。

  也许除了“责任”以外,科学家开博需要更多的激励因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