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3版:新知·校园新闻
3  4  
PDF 版
· 学军中学:见证50年杭州教育
· 老照片·新感动
· 纯真年代,竞争和友谊并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9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学军中学:见证50年杭州教育
三代人的学军缘
  1956年,杭州学军中学前身杭州市第十四初级中学建立。五十年来,学军中学从当年的煤渣操场、泥土教室,发展为今天有着一流校园环境的省一级重点高中,其中倾注了一代又一代学军人的努力和心血。

  今年10月6日上午9时,在学军中学校内将举行隆重而简朴的建校50周年庆典。10月7日一天,在学军中学文澜校区举办中外名校长论坛,论坛主题为“学校文化与学校发展”。10月5日-9日是校友返校周,届时白发暮人和黑发少年将举行师生座谈、听课指导、学术交流、校训传递……

  50岁的人生,正当壮年,是最具魅力的时候,会有多少故事发生?会有多少辉煌展现?我们记者带你深入这所“精致而和谐”的闹市中的名校。

  三代人的学军缘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学军,已经枝叶繁盛。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寻访到一个与学军中学有着50年缘分的书香家庭,在他们叙述的故事里,给人们带来许多珍贵的回忆。

  祖父王承绪——指导学军英语教学

  上个世纪50年代,正是学军中学的初创时期。杭州大学派出不少有中学教育经验的教师到学校指导。其中,杭大教务长、老教育家王承绪,教育系名教授赵端瑛夫妇,就给予学军的英语学科诸多指点。

  王承绪、赵端瑛两位老教授现都已九十高龄。他们年轻时曾在伦敦大学留学,上个世纪40年代归国后在杭州大学教育系工作。

  两位教授和学军中学青年教师史佩珍在外语课进行“程序教学”试验。他们帮助史佩珍试用“听说领先”的自编教材,指导备课,编写教案,设计教具,力求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这种“听说领先”的“程序教学”研究,非常符合初中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改革开放后,这种教法在学校的初中外语教学中普遍推广。

  儿子王重鸣——泥地里走出的读书人

  如今已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的王重鸣,是王承绪、赵端瑛教授的儿子。

  他是在1962年进入学军中学初中部学习。“我读初中的时候,学校条件艰苦,当时教室里全是泥地,但老师的教学水平是一流的。我初中的班主任卢瑞宝老师即是如此。直到现在,每逢过年的时候,我们一些同学都会去给他拜年。还有,我的英语老师史佩珍,不仅态度和善,而且教学水平很强。应该说,一个或几个好的老师还有良好的校园氛围对一个人中学阶段的成长是相当重要的。”王重鸣回忆说。

  1966年,文革开始。王重鸣下乡插队落户,但他仍然坚持学习,回杭一年后就考上了当时的心理学泰斗——杭大著名心理学教授陈立的研究生,随后又继续深造,成为全国第一个工业心理学博士。

  孙女王昱——新一代学军人

  王承绪、赵端瑛的孙女、王重鸣哥哥的女儿——王昱,2000年从学军中学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同济大学建筑系录取。她是今天学军校友的出色代表。

  据班主任纪向胜回忆,王昱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学生,她学习很有一套,常常可以触类旁通。同时兴趣爱好十分广泛,钢琴十级,即使在高考复习最紧张的阶段,她也不忘定时练琴。由于对建筑的特殊爱好,高考发挥相当出色的她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同济大学建筑系。今年,王昱经过层层选拔,被学校推荐到法国巴黎高等建筑学校学习。

  今天的学军人,面对如此众多的优秀校友更感责任重大,要全力以赴做出新的成绩!

  采访人:学军中学学生

  周季平 周慧 奚焱 杜欣 曹宇琛

  整理人:本报记者 沈伟红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