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慧丽
九十月份是“桂子云中落”的金秋,也是全国各地招商的旺季。手持重金的大商贾赶集一样在各大城市参加投资洽谈会、招商引资会。各大城市也纷纷在浙江、广东等相对发达省份开展招商活动。记者在江苏宝应采访时了解到,宝应县政府向全国各地派出了400多位干部,其中200多位呆在浙江招商。江苏淮安,9月份就有10多场招商会在浙江举行。山东枣庄则向全国各地商人、媒体发出邀请,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石榴节盛会……
这段时间,招商城市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都非常集中,本报和《浙商》杂志记者借机北上,在东部沿海的江苏、山东两省走访了几个城市。浙商创富行,既捕捉浙商在当地城市的积极身影,也带回各地招商布局的重要信息。
我们此次采访,是创富行推出以来的第五次出行。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此次特意选择了江苏、山东两省中处于二、三线的城市:淮安、沭阳、宝应、枣庄。这些城市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他们地处强省,但并不是发展最快的城市,发展愿望非常强烈。
受到整体氛围影响,市场经济观念在当地深入人心,劳动力素质、社会环境等相对都比较成熟。
因为不是一线城市,当地的地价较低,也不像发达城市那样对工业种类、投资额度、税收等有诸多限制,总体成本较低。
而我们的浙商,当然也早早嗅到商机,到那边生根发芽,开出花来了。
淮安市市长樊金龙告诉记者:淮安市房地产市场的第一桶金,正是浙商掘到的。
“目前在淮安大概有10万浙商。大概2000年左右,浙江房产企业开始进入淮安。他们开发了大量房产,也引入了许多先进理念,培育了市场,提高了这边房产的普遍质量。2000年中心城区商品房价格是每平方米1500元,现在是2500~3000元。”
“浙商在淮安主要占据两个市场,一是房产市场,大约占70%份额,去年苏南、台湾商人进入后,这个比例才略有下降;另一个市场是工业,他们大约占一半份额。”
浙商在我们所到的城市往往做了最大的商场、最好的地产,但这不仅仅是浙江商业模式的复制,不仅仅是眼光、魄力、资金等因素综合的产物,里面,还有他们精益求精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