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9版:运动·天地
3  4  
PDF 版
· 不舍柳莺情
· 小拳师 大模样
· 秋季多浓雾 运动多注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9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周一论剑
不舍柳莺情
  本报讯 每周六清晨六点,西湖边钱王祠前的石板路上,总能看见十几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挥舞手中长剑上下相随、行云流水。“面对如画的西湖,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情豁然开朗。”这个团体叫柳莺剑队,领头的是已84岁的谈冲,柳莺剑队就是由他创建的。“不过,现在我们这批人聚在一起特别不容易啊!”

  1994年,谈冲和几个武术爱好者在西湖边柳浪闻莺公园组建了剑队。“当时我才60岁,可身体却相当虚弱,到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程度,于是就约上几位朋友舞剑健身,后来就成了习惯。”那时,每天早晨六点钟,他们就从四面八方聚在了一起,以剑会友。

  日复一日,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已达五六十人。大家觉得既然规模大了,就应该更规范,去杭州市武术协会登记注册。然而到了取队名环节时,大家一下子难以定夺。“其实简单,我们在西湖边柳浪闻莺一带练剑,就叫‘柳莺剑队’吧。”谈冲的一席话点通了众人思绪。就这样,柳莺剑队正式成立。

  之后几年,河坊街、惠民路和中山中路附近的居民闻讯纷纷加入,剑队犹如羽翼丰满的雄鹰般不断壮大,成为当时杭城晨练队伍中一块响亮的招牌。新老队员探讨剑术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风尚。“当时剑队中还流传着这样的规定,以五年为一周期安排一次相聚,大家在喝茶聊天中追忆往昔,畅谈人生。有了这样的人性活动,队员的心靠得更近,剑队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家庭’。”谈冲回忆道。

  然而几年前,由于西湖景区的整体规划建设,原来住在柳浪闻莺一带的队友都纷纷搬迁,“有的迁至文一路,有的搬去了滨江。”谈冲的家也搬到了大关,而整个柳浪闻莺景点也在建设中。于是大家就自然而然地分开了。

  好在谈冲是个有心人,平时留着一些队友的联系方式,于是等西湖边整妆完毕,大家再一次聚集在了一起。 “只是队伍缩小了,而且大家住得都比较远,就约定每周六大家聚会一次,平时各自在家附近就近锻炼。”

  在柳莺剑队中,赵三珠已有十几年的练剑经历。因为是哑巴,语言不通,但在与大家的目光交流中,她体会到了这个团体的温暖和生命力。而今年56岁的何金花则是剑队中的小字辈,由于一次开刀麻药用量太大,她的腰一直不好,于是就跟着大家一起练。“这十多年下来,所有的不适症状都已不见了。”

  本报通讯员 徐小翔 本报记者 杨 静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