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号考察船自9月16日傍晚驶离南美乌斯还亚港之后,一路急驰,直奔南极威德尔海冰区。两次运送突发病员的往返,使原本就十分吃紧的冰区考察任务更为艰巨。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极星号使出浑身解数,以其强大的动力和巨大的钢铁身躯,对两侧的坚冰实施前后冲闯,左攻右突。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之后,船体后部的一侧已经靠冰,冰组人员通过舷梯登“陆”上冰。另一侧,在船体与海冰密布之间,拱出一小片水域,以便投放CTD梅花采水器以及深水采样。
千里冰面无阻拦,凛冽寒风利于刃。这是南极恶劣环境的最大杀手之一。到目前为止,这里所记录的最低气温已经达到零下21摄氏度。海冰作业组为采集不同的冰芯样本,从打冰钻,取冰样,测温锯冰,到分隔采集,每个站位的工作时间少则五六小时,长的需要十几个小时。在南极低温环境下进行连续操作,异常艰难。大连理工学院的李教授为了拍取工作照片,脱去手套方便操作,可是,还没几分钟,手指即已冻得麻木而不知曲直。人们只能依靠自身体能抵御风雪的袭击,依靠高体能消耗来维持高强度作业。
长时间处于一种高度的压迫感,不仅精神非常紧张,而且感觉总是很累。不用说干体力活,就是人员徒步在积雪很厚的雪面上拖拉雪橇,运送自己的作业器械和样品,一步一个雪坑,一个来回可以让你满身大汗淋漓,一旦停下来,立即又使人感觉透心地冷。然而,为了取得宝贵的冬季实测资料,人人保持一种即时临战状态和始终如一的斗志。
戴芳芳是这里年龄最小的女孩,同样是程序和时间的追随者,毫无例外地按照模式旋转着,经常是顾了吃饭,顾不了睡觉。看着她红红的脸蛋与热气腾腾的额头,我一直担心着千万不能让她的身心给拖垮了。再看看她兴奋的情绪,以及与同组人员的默契配合,心中又感觉欣慰和放心。9月22日,在结束一个大站海冰作业的第二天,我硬是催促着她与万里之遥的妈妈通个电话。天涯海角传亲情,望着她的兴奋表情与笑噙泪花,我猜想,对她最大的安慰和鼓励莫过于此了。
(本报记者
俞熙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