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瞭望
3  4  
PDF 版
· 那年 那月 那红色记忆
· ■创意方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9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那年 那月 那红色记忆
浙江传媒学院寻访老红军听长征故事
■本报通讯员 倪晓芳 本报记者 陈欣
  “那一仗,打得可真叫惨烈啊。我们警卫班被敌人团团围住,突围中,5名战士先后牺牲了……”说到这里,93岁的老红军张金发老人已经泪光盈动,完全沉浸到当年那段刻骨铭心的回忆中去了。在杭州大学路新村的一幢旧楼房里,当年红军挺进师警卫班班长张金发,面对着围坐在他周围的五六个20出头的年轻人,打开了那尘封已久的记忆的闸门。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直以来,现在的年轻人只能从历史文献、电视记录片中了解一些关于红军的事迹。究竟是什么激励着当年的红军战士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长征这一奇迹?70年前那段烽火岁月,在如今还健在的那些老红军心里,又该是怎样的梦牵魂绕?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系的学生们发起了“寻找红军”的活动。

  当年的老红军如今都已经是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了,为了找到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同学们从省档案馆、省党史办等地着手,翻资料、走访老人,张金发、郑子雄……这些名字一个个地浮出了水面。

  张金发老人在当年红军挺进师中先后担任司号员、副班长、班长。同学们的来访把这位90高龄的老人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老首长粟裕和刘英的音容笑貌、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整整一个下午,张老用浓重的福建口音,缓缓向同学们讲述了这些难忘的亲身经历。

  “挺进师1935年初离开苏区挺进浙江时差不多有500人,1938年从平阳出发赴皖南时也是约500人,但原先遣队的老骨干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绝大多数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张老回忆说,特别是在1935年,国民党当局出动正规军32个团近7万人,连同地主武装,号称40个团,围剿、血洗浙西南。被捕杀的红军战士、基层干部、群众不计其数。挺进师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保卫根据地。战斗中,挺进师政治部主任、浙西南特委书记黄富武牺牲了,李重才、洪家云、陈凤生、卢子敬和陈丹山等一大批红军将士把一腔热血洒在了浙江的土地上。“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看到今天的日子,那该多好啊!”张老陷入了对战友们深深的思念中……

  在寻访另一位老红军——郑子雄时,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令同学们当场落下了热泪:有一次不知怎么地走漏了消息,红军驻扎的村子被敌人死死地包围了。夜里,一个孩子突然大声哭了起来,哭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格外响亮。因为担心孩子的哭声会暴露红军的行踪,李白红,这位伟大的母亲,亲手用棉被紧紧地捂住了孩子的头!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鲜血换来的!”郑老的讲述让同学们深深地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怎样的情怀和感情,才可能让一位普通的村妇,做出这般伟大的举动?同学们似乎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近了。

  吴克斌、张文碧、李资平、邓福坦……在南京、温州、郑州等地,随着一个个深情的讲述,一段段烽火岁月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原来这段历史并没有被尘封,原来红军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和蔼可敬的老人,当年的他们也是有梦的青春少年。唯一不同的是,在战争环境中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设计自己的未来,面对随时随地的流血和牺牲,他们把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放在了第一位!不怕牺牲、信念坚定,红军的形象在同学们心中越来越高大……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