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8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余华与中国留学生对话写作
· 美国黑人文学的绚丽画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9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余华与中国留学生对话写作
  9月23日,一个稍显燥热的初秋午后,斯图加特大学化学楼的一个教室里陆陆续续地进来一些年轻的中国学生。他们或埋头看书,或轻声交谈,仔细听,话题都是关于作家余华或者余华的新旧作品。等待不多时,在几个年轻人的簇拥下,走进来一个中等身材脸微胖的中年人,他就是作家余华。来到这里是专门参加由欧览网、斯图加特大学中国同学会等机构组织的余华与读者见面会。

  余华身穿一件深色的外套,灰色的裤子,脚上一双登山鞋。如同许多中年人一样,身体略微显出发福的趋势。坐在嘉宾席的余华满脸笑容地望着到场的读者。之后发现他常常习惯性地皱紧眉,脸上一副很专注的神情。如果是思考应该怎样回答提问,他的眼睛就会望向天。

  读者:诸如村上春树之类的日本流行作家很喜欢生活在美国。您虽然每年都有出国的机会,但是为什么没考虑在国外长期生活?

  余华:1998年,我和王朔、苏童还有莫言去都灵,当时米兰晚邮报的记者采访我们。记者知道那时候王朔在美国刚刚住了半年,就问王朔喜不喜欢美国。王朔说不喜欢。记者很吃惊问为什么。王朔说:“因为我听不懂他们说的话。”这就是最重要的理由。(笑)他的回答也代表了我的回答。村上春树那一代日本作家英语说得很不错,虽然是日本腔,但是生活没问题。王朔在美国住了半年,住在洛杉机的华人区。导演张元去那看他,回来向朋友们描述王朔在美国居住地区的情景。他说,他和王朔在街边上喝茶,喝了一天没看见一个美国人,全是中国人。没听到一句美国话,全是中国话。他在那待了半年和在北京待一样,所以又回到北京。(笑)

  读者:作家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

  余华:作家的生活其实最无聊。总是在家里呆着,但是也有它的好处,作为作家我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所有的时间都归我自己支配。1983年起我开始获得这种自由的生活。但是生活内容很枯燥。我的时间分配很简单,每天起来上网2小时左右,处理完信件之后就是读新闻,看的顺序是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体育新闻和社会新闻。我看很多体育电视节目和纪实报道。接下去就是写作的时间。生活很枯燥。对作家来说,生活越枯燥,作品就越丰富。

  读者:您对李敖怎么看?

  余华:我还是在这样的场合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笑)我问过10多个朋友,绝大多数人都是只知道他的名字却没读过他的书。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有些作家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是知道他的都是读过他的书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怀念胡安·卢尔福的时候曾经说过:“伟大的作家都是这样,知道他的人都读过他的作品。”知道李敖的人很多都没读过他的书,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读者:您的职业是作家,还是体制外的作家。以写作作为谋生的手段会不会让写作变成为写作而写作?

  余华:1983年我辞职,去年又再就业了。(笑)去年杭州文联聘请我去做专职作家,他们允许我不担任任何内外职务,医疗保险之类的问题也随之解决。(笑)我有10年没有写过长篇,给《读书》和《收获》写了很多随笔。我记得当时花两个月的时间写了7000多字的随笔,稿费只有400多块钱。大概有六七年都是这样过的。但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每年都要印好几万册,它们的版税已经能让我生活得很不错了。中国大大小小的书店,卖了10年的《活着》,依然在排行榜上。如果一个作家前面有几部书每年都能够有一定的销量并且有版税保障的话,就可以保证他今后的写作自由。

  读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您的愿望?

  余华:我还是引用王朔的话,王朔曾经在回答中国记者提出“为什么中国作家获不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说:“因为中国的作家都去得茅盾文学奖了。”我觉得这个回答很妙,我也很同意他的回答。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