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礼仪之邦 文明之忧
· 新闻提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9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礼仪之邦 文明之忧
■中南
  “礼仪之邦”形象受损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

  一部分内地游客出国的时候,经常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随处抛丢垃圾,随地吐痰、擤鼻涕;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在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呼朋唤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闹;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等等。而内地民众国内游时常见十大不文明行为,也同出国时大致相同。这种种不文明行为,无疑有损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

  曾留学英国的王原:印象里是中国人到哪儿相机都喀嚓个不停,不管在厕所门口、地铁入口,还是根本不允许拍照的地方。英国人对此的反应是,“中国人真憨直”,或者,“中国人的行为不可思议”。

  提升软实力杜绝不文明

  2006年8月8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发了通知,指出从整体上看,中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和快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相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适应。为此,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增强中国软实力,塑造中国公民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有评论者指出,自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和1981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之后,又一场自上而下的生活习惯改良运动在中国大地展开。所不同的是,前两次是社会内部的运动,而这一次是因国际交往而起。中国政府把这次行动与提升国家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相提并论。

  中国人为何“无礼”

  泱泱礼仪之邦,何以在最基础的礼仪方面出现问题?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郭小聪:历史的拐点出现在明中叶以后。唐宋以前,中华文化是优雅的代名词,中国是礼仪输出国。史载中国商人到东南亚去,被看作来自礼仪之邦的人上人,甚至免费食宿。日本和朝鲜对中华文化的模仿亦步亦趋。明中叶以后,随着人口增多,游民越来越多,社会问题无法在家族内部解决,游民们组成秘密教门、会党、行帮、商帮等“江湖组织”,社会生活日益粗俗化、江湖化。

  今天中国人显得“无礼”的另一个原因,是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就如农村人不适应城市交通规则、随地吐痰、大声说话、赤膊一样。在田野上长大的人如同自然之子,自由自在,与物相融。但在城市,高度集中的陌生人群就不得不被各种复杂的规则所限制。

  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的原因是国人对婴儿排泄习惯的训练太过随便。在传统时代,一般让孩子穿“开裆裤”,可以随时随地大小便。受这种教育长大的人,当众擤鼻涕、挖鼻屎、搓身上的老泥,在人群中放屁,吃饭时将骨头吐在桌子上,把公共场所当作随便可以丢垃圾的地方,不守时间,不守规则,对身体的动作不去控制等,就都不奇怪了。“将‘粪便’任意地倒入客观世界的倾向还包括:在公共场所,动辄毫无节制地将怒气和敌意发泄在陌生人身上,以及一种克制不住的侮辱别人的冲动。”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写道。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文革之前很斯文的中学生,参加过几次武斗和抄家,再上山下乡一圈,随地吐痰和国骂就都学会了。你一说他,他说工农兵都这样。”

  文化支撑礼仪廉耻

  “少一些文明公约,多一些具体指导。”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郭小聪认为。    郭小聪更认为,礼仪的背后要有文化的支撑。“文化影响与政治、军事、经济不同,不是国家机器可以有效控制的。文化更多地蕴含于民众心里。而‘文化’一个令人神往的特征是,它很少像军事、经济因素那样引起国家间的紧张、嫉妒甚至怀恨。比如我们不会嫉妒有莎士比亚的英国。” “有让世界心向往之的精神创造的民族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且这种创造常常会让本民族的文明水准获得大幅提升。”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之称,中国的传统美德,教导国民知所“礼义廉耻”,提倡“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年三月更提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也是把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同当今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举措,这次在中国公民旅游文明上的自揭其短,是这一政策的延伸。同时,这也是中央政府及国民自信的表现:中国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正在快速发展中,有问题有缺点并不可怕,揭露矛盾正是解决矛盾的前提,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