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4版:新知·考试
3  4  
PDF 版
· 考研大PK,谁笑到最后
· BBS调查,考研者吐露想法
· 招不到好学生,导师很着急
· 毅力:考研第一素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招不到好学生,导师很着急
  这几年,每到研究生考试报名,校园里就会一窝蜂,涌动一股考研热潮,一个班上一半同学去考也不奇怪,有考研意愿的学生的确是越来越多了。

  然而,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面对如潮的考研大军,高校教授、导师们却在着急,他们苦叹:招不到能做项目的好研究生。

  浙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杨卫军教授对此深有同感,他说,这几年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是:招进来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卷面上看很出色,但实际科研素质不高,有的根本不会做研究。这几年招进来的学生中,估摸着有一半是属于这种学生。

  他说,有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也就罢了,我们可以教他,但可叹的是他们很多人缺少做科研的思维能力,你交给他一个题目,他给你按部就班做出来都难,更不要说有所突破,把导师的思想发扬光大了。一个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和没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或许看不出来,但在研究生阶段,区别太大了。

  杨教授曾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多年,并在国外著名实验室工作过很多年。他对记者感叹:其实国内的学生不缺乏这些能力啊!到国外的实验室里去看看,非常优秀的学者中,很多是中国人,怎么在国内反而找不出优秀的学生呢?

  他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社会环境、招考体制以及学生和教授等诸多方面。现在对很多学生来说,文凭重要性大于对学问的“研究”,很多人考研究生,不是抱着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目的来的,是为文凭而来,为将来找个好工作而来的。他想起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一个同一实验室的同学,竟然可以一连2个月吃方便面,完全沉浸在实验室里。他感叹,这样对科研的热爱,在现在的学生里已经很少能看见了。

  在某个领域有潜力甚至有“天才”的学生招不到,高分考进来的学生却不行。杨教授说,在国外,如果一个教授看上一个学生,可以不拘一格地选上他,而我们现在的招考体制,只有利于那些“应试”高手。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但他只要会考就行,不会做实验不要紧,最后肯定能拿走文凭,到社会上就能用。这样的制度能保证招到好的研究生吗?同时他也认为,教授心态浮躁也是一大原因。受社会急功近利环境的影响,不少教授只追求短期效应,没有心思下功夫去培养学生。

  什么样的研究生才是导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杨教授希望他的学生有艺术的灵感。他说,做科研就像做艺术,比如他从事的海洋生命研究,生命的生存就如同艺术,一个研究生假如没有艺术细胞,没有想象力,那肯定什么也研究不出来。     兰杨萍

  ■导师观点

  华中科技大学张勇传院士:我喜欢基础好、灵活、善于发问的学生,最不喜欢学生临近做毕业论文的时候还在问导师:“我写什么好呢?”。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办主任陈鹤:研究生考试跟高考不一样,高考是统一的,而研究生考试更为个性化、专业化,不同学校不同,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院系也应该不相同。我反对应试教育。一些学校成为考研基地,其实是把围绕高考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延续到了大学阶段。

  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有些学校为了追求考研升学率,设立考研班,进行考前辅导、押题,这种做法不利于选拔高素质的研究生人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