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翔 薛筱红 本报记者 徐健
扫地免除牢狱之苦
从沿江社区办公楼的窗口望出去,正好看得到胡超和周鸿在楼下的一举一动,在工作不忙的时候,社区党工委书记张爱萍偶尔会走到窗口悄悄地看看这两个孩子,“这可不是监视,只是担心,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她格外强调。
就在几个月前,还是孩子的胡超和周鸿过早地走上了一条歧路,他们在瑞安街头抢夺他人财物,被当场抓获。说起抢夺动机,今年刚满16岁的周鸿很有些不好意思,他说,自己想坐车回温州文成县老家,身上没有钱,就动了歪脑筋。“刚刚被抓的时候,我还没在意,以为东西还给人家就可以把我放出来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悔。”在看守所里,胡超和周鸿终于明白自己闯下了大祸,“27天,我一天一天地数过,在看守所我整整呆了27天,每天都是慌慌张张的,生怕自己会判刑。”
由于两人的年纪还小,犯罪情节较轻,瑞安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决定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不予批准逮捕,而且采用社区帮教的方法,把他们送到了不久前刚刚成立的沿江社区未成年人帮教基地,通过参加义务劳动等形式来教育和感化他们,让他们重新走上正途。
“他们是8月底的时候来的,这十几天来的表现还不错,社区里一般安排他们做一些扫地拔草之类的简单劳动,每天早上8点到11点,一个礼拜劳动5天,应该说劳动的强度不大,主要是起一个教育的作用。”张爱萍拿出了一份沿江社区和瑞安检察院签订的协议书,按照协议书上规定,社区定期将根据帮教对象的表现作出评价,同时还会安排一些简单的思想教育课程。
对每一个帮教对象,社区都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参考检察院作出的调查报告和帮教措施,用各种方式对帮教对象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鼓励他们遵纪守法,提高文化劳动技能,同时还将对帮教对象进行考察和回访。
社区居民态度宽容
按照计划,每个帮教对象在沿江社区的帮教期要持续相应的一段时间。为了能让他们将来有个安定的生活,社区还特意出面联系了几家企业,一些已经年满16周岁的孩子可以去那里工作。虞思汉的瑞安汉英印务厂是接收这些帮教孩子企业中的一家,谈起这件事情,他觉得很有意义,“一开始,确实有一些顾忌,虽然他们还都是未成年人,毕竟他们曾经犯过罪,实话说,当时从心里来说还是有些不放心,担心会出什么事情。”
在张爱萍连续几天的努力下,虞思汉最终答应收下这些孩子。“这也是为社区做点事情,这些孩子都是年少无知的情况下犯了错误,只要他们有积极改造的愿望,我觉得我们社会有责任帮他们一把。”据了解,目前沿江社区已经确定了几家企业,从下个月开始,一些帮教对象就可以去企业工作,“工资照发,和普通员工的工资一样,这样也就基本解决了他们生活来源的问题,也有利于他们的帮教。”社区的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那么,社区的居民是如何看待这些被帮教的孩子的呢?他们会不会有些想法呢?沿江社区的做法是尽量减少他们的曝光率,自从沿江社区未成年人帮教基地成立起,对帮教对象的保护就没有停止过,“居民们大多数并不知道他们的身份,每个帮教对象的材料都掌握在社区干部这里。”张爱萍说。
社区对帮教对象实施了严格的保密工作,但是居民们的担心还是难免的,怕社区成为帮教基地之后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的成长,这也是正常的反应,不过大多数的居民对这项制度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的大度。这几天,在胡超和周鸿打扫卫生的时候,不时有居民过来询问,“他们觉得很奇怪,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其他的倒也没问什么,感觉对我们还是蛮好的。”胡超说,居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他们每天的工作,基本不会来过问什么,感觉很平静。
一位路过的居民告诉记者,自己知道社区里有被帮教对象参与义务劳动的事情,“毕竟他们还只是未成年的孩子,应该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于影响,我觉得只要有监督,平时注意教育,应该不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
“污点封存”浙江首创
“这个制度可以说是浙江省的首创。”瑞安检察院政治处主任姜瑞生对眼下正在实施的未成年人社区帮教制度有着自己的看法。
在瑞安乃至全省,随着这几年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增加,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综合治理已经成为眼下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比较脆弱,是非观念也没有成年人那么强,因此更容易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多数是随家人或老乡外出打工的青少年,多数父母平时疏于管教,年少无知又容易受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
帮助这些失足的青少年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的宽容而不是放弃。“我们觉得,法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人情味的,我们的意愿是挽救每一个有过错误的人,不放弃每一个对象,因此建立这样一个未成年人社区帮教基地,其实是一个转变刑罚的创新手段。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用社区的方式来教育、感化未成年人,在效果上来说,可能比单纯的刑罚要来得好。”
从今年年初开始,瑞安市检察院特别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成立了专门的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同时决定,引进西方先进的社区改造理念,对于犯罪情节较轻,悔罪表现好,已完成学业,被依法不予批准逮捕或作相对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在一定的条件下,委托社区通过社会的手段来帮助改造,挽救这些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的前途,达到改过从新的目的。“目的就是通过相对缓和的思想教育帮助,让他们从情感上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减少未成年人的重罪率。”姜瑞生总结道。
但是未成年人社区帮教绝并不代表着放松惩罚,瑞安市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副科长胡益群强调,实施未成年人社区帮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犯罪情节较轻,悔罪表现好,已经被依法不予批准逮捕或作相对不起诉。“在决定帮教之后,我们会要求帮教对象提供一个在当地的保证人做担保,监督执行帮教。
检察院方面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每个月都要对帮教对象进行考察,写每月评语,组织谈话,从而决定下一步的帮教措施。我们对这个制度有个形象的比喻,叫‘污点封存’,考察期间如果被帮教对象表现良好,那么我们将考虑适当地作出不予起诉的决定,也就是所谓的‘污点封存’了。”
给未成年犯改正机会
胡益群介绍,目前在瑞安,青少年首犯率高达20%,也就是说有20%的犯罪者在第一次犯案时年龄未满18岁,这正是当前青少年犯罪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而对于未成年人罪犯来说,由于青少年的特殊性,监禁和不监禁都有利弊。
监禁造成的“交叉感染”、“敌视社会”等副作用,对未成年人成长不利,这在司法实践中已不容置疑;而不监禁也会产生惩罚教育不力、不足以警示社会的负面影响。所以,检察院方面在起诉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时总是格外谨慎。“目前来说,我们觉得最好的处罚手段还是未成年人社区帮教。”胡益群解释,将未成年犯交由社区进行非监禁化的“帮教考察”,在此期间表现良好,得到社区的综合评价后,检察机关将做“相对不起诉”,不起诉后如果持续一年的帮教期间表现良好,《不起诉决定书》将不进入帮教对象的“前科”记录,以确保“污点消除”和档案清白。
对于这种模式,究竟对未成年人能产生多大的影响,瑞安市检察院承认,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这种有利于失足青少年的良性转化非监禁化处置,给了未成年人改过从新的一个机会,而且这种由社区参与的帮教模式,也可以节省大量的司法成本,这点在短短的十几天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瑞安检察院政治处主任姜瑞生表示,对于未成年人社区帮教制度,他们将不断坚持完善下去,最终力争实现青少年犯罪的良性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