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8版:新知·空中大讲堂
3  
PDF 版
· 格非: 寻找文化的基本记忆
· 嘉宾简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格非: 寻找文化的基本记忆
  大家都知道,这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非常多的人觉得在做梦。从哲学上来讲,这是一种失真的感觉。我也一直在思考,中国文学到底是什么,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

  我读大学的时候,特别崇拜鲁迅,鲁迅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奉为经典。鲁迅说 “中国的书一本也不要读。”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好的作家,你就要大量地读外国的书。所以我刚进华东师大的时候也拼了命地去读外国的书,中国的书果然一本也不读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得我对西方文学特别了解,当然也有负面的作用,就是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道理地忽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的人生经历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转折,我觉得中国的小说要往前走,必须重新回过头来面对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再也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了。

  作家的先天自卑感

  中国现代史的开端造成了中国作家先天就有自卑感。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和一些作家出差去德国。中国的作家就开始诉苦,说中国读诗的人很少,10个里面没一个在读。但德国人告诉我们,他们读诗的人更少,在当时的德国,能够靠稿费养活自己的作家不会超过5个人。这一自卑感还表现在,觉得中国作家的书在国外市场肯定是最糟糕的,在最小的书店里面卖,“老外”出版了也不给稿费。但是慢慢地我们发现,情况正好相反。比如说2004年是中国文化年,我跟苏童在巴黎看到,街上最好的书店卖的是中国人的书,而且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法国人对中国的热衷程度已经超过了俄罗斯人,法国人对中国人的认知程度也超过了俄罗斯人,大量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陈列案头。

  现代性的转折

  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谈论第一个问题就是现代性的问题。在当时鲁迅提出不要看中国的小说作品,确实有历史背景,但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到今天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重新看历史进程时就需要有新的眼光。我下面首先说的一个概念就是在近现代文学研究中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国现代文学就是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不仅西方人这么看,中国人自己也是这么看的。没有西方文学的引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这个概念到今天看仍然有它的正确性。但我们遗忘了一点,现代文学的发展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传统文学。

  现代性的启蒙运动怎么会让中国文人的自信心全无?怎么会出现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王国维为什么会自杀?在那个时代,很多人觉察到了一些问题。在时代的转型过程中出现激进的东西很正常,但在西方这些激进的东西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已经开始思考自身文化的问题了。

  你看,这么长时间的探索,而我们可能在现代史的研究上都把它彻底抹杀了,认为是西方侵略我们后中国才开始了觉醒。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很多的文人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今天,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来重新研究文化的过程,而不能人云亦云。

  中国小说3部半

  张爱玲是一个看过许多西方小说的人,但她在与胡兰成的谈话中说道,当然托尔斯泰的小说也很好,但如果要说最好的,还是《红楼梦》好,还是《金瓶梅》好。她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好小说就三部半,《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海上花列传》算半部。但她同鲁迅先生一样,是一个非常悲观的人,但她又是喜欢世俗的,非常感性的一个人,她说“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会堕落到连《红楼梦》都读不懂。”这句话说得非常阴冷,在当时我觉得她很多虑,中国人何至于读不懂《红楼梦》?但现在,情势确实发人深省。

  我的观点和张爱玲完全一样,说老实话,我还从来没有读到过可以和《水浒》(虽然被金圣叹腰斩了,但是前半部真的漂亮得不得了)相媲美的。我是读了很久以后才读懂《水浒》的。

  《金瓶梅》也是读了很久才读懂。年轻的时候读《金》老是期待那个有问题的片断,被人删掉了我还不高兴,大骂编辑混蛋——年轻好奇嘛!可是过了若干年以后,重新来读《金》可没有这么轻松了。我是30多岁开始读懂《金》,一边读一边心里非常悲凉,这才理解张竹坡,为什么要把《金》与《史记》相媲美。了不起!中国小说史无论怎么衍变,好的书的确不多。

  还有,中国的古人骂人都很含蓄,不随便骂,所以不太看得出人物的褒贬,所以张爱玲才担心,有些人可能读不懂《红楼梦》。像潘金莲调戏武松,前面说了十七八遍叔叔如何,奴如何。武松不好发作,潘也有些傻,觉得好像武松着了她的道。最后图穷匕见,语言立即改变“你若是有意,就请喝了我这杯残酒。”由“叔叔”到“你”,由“奴”到“我”,这就是中国古人写作力透纸背的功力了。

  西方人想读懂《红楼梦》,很困难。胡兰成说,张爱玲读西方小说长大,最后却说中国小说最好,这很没道理。张爱玲就打了个比方给他:西方小说好比蝴蝶,飞的时候很漂亮,最后落到白手套上,很美,对比很强烈很精致;中国小说也似蝴蝶,飞啊飞啊,到最后落到花丛中、树枝上、溪水边,但永远不会落到白手套上,因为那样不亲,不和谐,永远隔着一层。

  小说从卑微到救国

  张爱玲认为中国只有三部半小说。那三部小说就是代表了小说的高度,我们称之为章回体小说。其实中国的古文小说也很厉害,《聊斋志异》就是了不起。

  但是,历史上小说的地位开始很卑微,被轻视。汉代称小说是街谈巷议,你可以把那些东西拿来作为装饰,但要博取大家的尊重,没有用,离大道太远。

  那时,很多正宗的文人要去冒险写小说,都要化名。很多人写小说就会觉得不好意思:我一个堂堂的诗人,怎么可以写小说呢?

  到了1902年,梁启超出来说话:“中国为什么落后,就是中国小说不行,要兴国就必须兴小说,要启蒙就要用小说来启蒙。”那时小说的读者最多,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电影。所以在那个时代,鲁迅写散文,写得很随意,很放松。可是写小说非常紧张,每写一部又有非常强的用意。他自己也说,我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启蒙那些麻痹的人们。所以,小说从一个什么都没有用的东西突然就成了一个被夸大了的文学形式。

  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

  中国小说的叙事之源有几多?

  首先是:传奇、志怪、杂录。因为中国小说没有办法来定义,什么东西都可以包括在小说里面,所以使得作家在选取中国小说的时候,选择余地非常之大,提供非常多的形式,当然他们也被遮蔽了非常多的东西。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什么出在山东,是碰巧吗?在蒲松龄生活的时代,在杭州、嘉兴、苏州这一带,非常开放,晚明社会非常奢靡。但在山东,作家要突破某种限制,还要借助狐狸、鬼神来设法写些什么。

  第二个部分是史传。张竹坡在评点《金瓶梅》的时候,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的时候,不断地讲到是《史记》的笔法,是《春秋》的笔法。这说明中国的章回体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历史有关,和“春秋三传”有关系。如果你读过《左传》之后再来读这些,你的眼界会变得很开阔。你必须了解中国小说的形式,中国小说的形式就是中国小说内在的技法。

  第三是我觉得最了不起的叙事传统,就是抒情的传统。西方小说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历史的记录。米兰·昆德拉说过,所有有关世界史、西方史的图书馆烧光了没关系,只要把小说家的作品保留下来,欧洲史就是完整的。中国小说虽然也有所谓的对中国社会的描述,但是主要的东西不在这里。美国人浦安迪认为《红楼梦》是抒情小说,里面有社会,但最重要的地方它是在抒发个人情感,它的功能和诗歌一样。

  《红楼梦》最感动人的抒情是什么?是人生苦短,你再了不起,最终还是一个“土馒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