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寄语
■赵相如
境外很讲究付小费。这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的消费行为,虽说是出于消费者的自愿,但它体现对服务人员为自己付出劳动的尊重,体现一种文明礼貌,多年以来成了国际惯例。国人初出国门不大习惯这一点,然而入境就得问俗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我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游览市容时,突然觉得肚子难受需要上厕所,一下子找不到公厕。导游很机灵地告诉我,咖啡店里会有厕所,我领你进去,让侍应生当我们是来喝饮料的,你得付点小费。我点点头,跟随进了一家咖啡店。刚欲进厕所,一位头发银白的老年侍者拦下了我。导游先用外语和他交流,老侍者点点头,伸开了巴掌。我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欧元,老侍者才让我如厕。我当时还挺感激他们肯让我使用厕所,而并不需要另外品尝得化十几欧元一杯的卡布奇诺。
但是,有的意外支付的小费也让我莫名其妙过。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游览运河时,我们旅游团事先买好游船费并支付了一笔小费,在一个多小时沿运河航行时,船长不断用扩音器给我们讲解两岸风光、典故及小故事,赢得了我们大家的赞赏。当游河结束船靠岸时,我们全团人员高兴地鼓掌表示感谢,从扩音器里发出船长的笑声。笑过之后,船长大声说,谢谢大家的掌声,请每一位客人在离船时,不要忘记支付本人讲解的小费。我们先是一愣,接着每个人掏出5角或者1欧元硬币,放进一只铜盘里,听着那清脆的声音,船长则不断表示:“谢谢!”
不是事先已经付过小费了吗,为什么船长的讲解另外还要收取小费?导游解释说事先支付的小费是给开船的船工的。
最让我难堪的一次是,在威尼斯运河里坐那种叫做贡多拉的小船游览,在结束游览上岸时,我和其他人一样支付了小费,正准备离开时,一名划船的船工叫住了我,告诉我从裤袋里掉下了个塑料小梳子,就是那种在国内所有宾馆、招待所、饭店都会免费提供的塑料小梳子。我已上了岸不要这把小梳子了,可是船工已从我座椅上捡起了小梳子,从船上递给了我,我接过说声谢谢便转身要走。另一个船工有礼貌地栏住我说,先生,请支付小费。我以为是要坐船的小费,便告知他我已经支付了。船工说:对帮我发现并捡起塑料小梳子的船工,你另外还要给他小费。我尴尬地苦笑了一下,便掏出了五角欧元。这类小梳子在国内不值几角人民币,丢了也就丢了,可是捡回来支付的小费却要高于这梳子几倍的钱,实在不划算。然而这就是当地的习俗,你就不要去违反也不值得违反。
我们这个欧游团的团员大都是离退休人员,以前没有出过国门的占多数,平时节俭下来的钱,这次用作了自费旅游,大家自然不可能去摆阔。开支的小费倘用人民币一折算就不是小数;但是该开支的地方,哪怕是一笔意外的小费,大家都不皱一下眉,并不小气,“宁可家里节一寸,出门决不省半分”,这倒是颇可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