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6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韩寒炮轰诗人“靠下半身写作”
· 每天有近百人 想参加“今晚乐翻天”
· 《多彩贵州风》今起上演
· “用钢筋水泥绣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用钢筋水泥绣花”
——贝聿铭回故乡贺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
  本报讯 据《新闻午报》报道,10月7日,被建筑大师贝聿铭视为“最亲爱的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总投资人民币3.39亿元,位于拙政园西侧,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日前,90岁高龄的贝聿铭更是和家人第一次在故乡苏州度过了中秋佳节,苏州博物馆新馆对他而言可谓意义重大。因为这是他晚年的扛鼎之作,这座建筑融入了他的最新建筑理念。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粉墙似乎还是那堵粉墙,而黛瓦却成了一块块菱形的“黛石”。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石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作为一座21世纪的博物馆,中国传统屋顶并不符合其恒温恒湿等特殊要求,贝老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虽然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难怪建筑工人在做屋顶的时候曾传出这样一句话:“做贝老的作品,就像是用钢筋水泥绣花。”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面对像拙政园、狮子林这样的苏州园林经典,不仅在建筑上超越是一种挑战,而园艺上更是无法超越。贝老却走了一条新路,他在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的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将其喜爱的米芾山水画加以立体呈现,远远望去就像是连绵不绝的山峦将新馆与拙政园相连。

  由于新馆毕竟不是私家园林,而是一处公共场所,如何在游人如织的情况下,在园林设计中突出“移景”、“取景”、“借景”等苏州园林特色,贝老在设计上煞费苦心。除了以山东花岗岩取代太湖石、切片堆石外,他还精心挑选不少的树种,从不同的角度、造型变化角色,从而达到一步一移景的效果。

  据了解,在建设之初,新馆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这样一个毫无回旋余地的寸金之地,既要保护古建筑的完好,又要保证周边道路的顺畅情况下围桩施工,为此,贝聿铭特意请来了纽约世贸大楼的结构设计专家罗伯逊。当时,罗伯逊对如何保证深达7米的地下室不被地下水的浮力浮起来,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打桩问题就颇费周章,如果采用桩基方案可能会影响到拙政园的围墙,轻者裂缝,严重时可能有倒塌之虞。为了保护拙政园,设计人员与施工队通力合作,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的方式,压重抗浮成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