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宇灿 本报通讯员 卢红科
下沙是杭州近几年着力打造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密集,外来务工人员众多。但作为一个新建城区,文化体育配套设施还需要逐步完善。
据了解,下沙目前还没有公共图书馆,一座职工文体中心也尚在建设中。
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众多外来务工者的业余文化生活硬件着实不足——想看书,只能到为数不多的几家书店去“站班”;想踢球,只能找块无人的空地勉强过过瘾……比起工作压力来说,文化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感到更焦灼。
但同时,下沙又是高校集中的高教园区,一座座新建校区里,图书馆、体育馆等文体设施样样齐备。如此丰富的文体设施,在满足外来务工者的需求方面能否发挥一些作用呢?
务工者郁闷——
下了班,实在没地方去
每天晚饭后,对大多数人来说,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正是轻松的时刻。但对在杭州下沙丘比食品公司工作的李萌来讲,伴随着这种轻松的往往是无聊。“我住在公司下沙宿舍,下班后觉得时间好像过得特别慢,在宿舍和同事聊天、打牌吧,时间长了没劲;我有时会到博库书城去站一晚上看看书,但老这样来回赶路又吃不消。”
和小李一样,“下了班干什么”也是令王远高苦恼的问题。他在某银行下沙分行从事计算机维护工作,现在租住在单位附近。“以前我住在市区,今年在下沙买了房子,每个月要供房贷,经济压力大了,为了节约租房和交通成本,就搬到下沙来住。我想以后都要住在下沙的,就当是提前适应了。”
让小王没料到的是,适应并不那么简单。“以前住市区,隔几天就可以到体育馆去打打羽毛球、游游泳,自到住到下沙,这些活动都停了,总不能为了打球专门一趟趟跑市区吧。”
相比之下,下沙司迈特电器有限公司的何长海要幸运一些,他和几个同事组织了一个篮球队,常常“溜”进紧邻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园里去打球。“单位里条件有限,而大学校园有完备的体育运动场所,如果它能对社会开放那就太好了!”
大学生倡议——
校园设施不如敞开怀抱
同样的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大学生的思考。
祝莺莺是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团委书记。暑假里,她带领同学们完成了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对包括下沙高校师生、企业职工等在内的55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统计数据表明,接受调查者中虽然有高达91.49%的人认为“经济开发区与高教园区毗邻很有优势”,但同时有81.52%的人认为“高教园区的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在接受调查的外来务工者中,94.57%的人盼望着高校能开放图书馆、体育场等文体设施。
在这份调查报告最后,同学们提出了倡议:希望下沙14所高校能在周末、节假日、寒暑期开放一定的校园资源,服务广大外来务工者,为他们营造一个精神天堂。
下沙管委会宣传部门负责人徐建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理工大同学提出的这个“开放校园”的倡议很感兴趣。下沙目前已有14所高校、12万在校大学生和12万外来务工者,由于下沙的基础配套建设还在进行当中,文体设施还有待完善,如果,各高校能够适度开放校园资源,无疑能对丰富外来务工者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积极的推动做用,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理工大前一段时间对外开放了游泳馆,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社会反响就很好。”但徐建春同时也表示了担忧: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势必给高校的管理带来压力。
在接受调查的高校教师中,72.73%的人赞同高校向社会开放文化基础设施,但也有18.18%的人对此表示反对,另有9.09%的人表示无所谓;不论赞同与否,大家认为,开放校园资源,将带来管理成本增加、设备维护成本增加、安全监管面临更大压力等等难题。
负责这次社会调查的理工大学学生小卢告诉记者,他们也考虑到了这点,所以,“开放校园资源”前特别提到“周末、节假日和寒暑期”的条件,就是想让这个倡议更具可行性。“其实,周末、节假日和寒暑期,校园里学生少了,与其那些图书馆、体育场闲置,还不如向社会开放,发挥作用。”
小卢说,他们已经把这个倡议发到各个学校去,继续推进“校园开放”。
你对“校园开放”这个话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今晚7:00~8:00欢迎到钱报网络版(http://qb.zjol.com.cn)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