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6版:新知·发现
3  
PDF 版
· 国外媒体昨日发现
· 加州盛产诺奖得主
· 为什么获奖的总有美国人
· 孩子需要更多“老”游戏
· 锻炼要注重身体平衡
· 获奖也得益于宣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为什么获奖的总有美国人
  ■张镇强

  

  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出以来,获奖者中几乎没有哪一年少了美国人的身影,而且美国人不止一次地包揽过诺奖中的三大科学奖,今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收入囊中。

  应当说,世界上任何不带政治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是个奇迹,值得钦佩和思考。有国人怀疑过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性,例如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具有政治性、阶级性。但科学奖没有政治性,惠及全人类,就难以怀疑它的公正性了。也有人认为评审委员会对美国人情有独钟,老是把目光对准美国,不顾及其他国家。这也未必如此。因为它只是授予个人或组织,而不是国家,评审委员会没有任何需要求助于这些人和组织。医学奖得主法尔在接到电话通知后竟说:“我觉得自己在做梦,或者对方打错了电话。”这就是证明。

  为什么每年的诺贝尔奖项总少不了美国人的身影,特别在科学奖上他们多次“大满贯”?这是很多因素促成的。

  宽松、适宜的科研氛围

  撇开整体的体制不说,谈两个具体的因素:一是每一个科学家所在的地区、单位必须有保证科学家想像、选题、设计和实验所需的高度自由的氛围,不受任何行政权力的干扰和限制;二是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行真正的特别是高深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是不可想像的。无疑,这两点美国人具有很好的基础。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委员利亚斯所说,相对于其他国家,美国在科研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美国的整个科研体制为科学家们营造了宽松、适宜的工作氛围。拿科恩伯格(此次化学奖得主)来说,“他可以10年潜心在自己的领域内钻研,而没有任何压力迫使他出成果”。至于科研资金,这是美国的硬力量: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大国之一,政府或机构有钱投到科研上去。当然也有科学家认为自己获得的科研资金还是不足,但比较而言,美国科研资金的投入仍在世界上位于前列。

  科学创新意识是“软力量”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另一个不为常人所看到或谈及的软力量就是美国人普遍对科学的重视、热爱和支持。美国是由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建立的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需要不断创新。创新首先得重视科学研究,于是提倡和鼓励科学研究成了美国学者一种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为美国学者把科学创新作为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如赚钱和发财以及为了个人荣誉。当45岁的梅洛获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他却感到很突然,认为自己还年轻,应该在10年或20年以后才能获得此奖。随后他表示将把一部分奖金捐给慈善机构。这表明美国学者从事科学研究不是急功近利、追名逐利。

  科学家专注科学研究

  美国学者热爱和专注科学的另一表现是不见异思迁,不借助各种权力走捷径。几乎没有一位诺奖得主当过官,甚至连大学校长、院长也没当过。爱因斯坦就曾拒当以色列总统,本次五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全是普通教授也是证明。因为科学家若想在政治经济领域有所图,就不可能专注于科学研究,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和发现,也就不可能与诺奖有缘。在美国,科学研究和创新成为学者的一种志愿和爱好,一般不需要政府号召,不需要它来组织领导。政府一般不对国家科学院和大学院校实行科研上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更不对科研人员实行成果量化考核等等,因为这样做会束缚科学家的手脚,制约他们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这一切就是保证美国科学发现和不断创新所必不可少的软力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作为新兴发展大国,若想像许多国人所期望的那样尽快有自己的诺奖得主,应学习和借鉴他国经验,进行制度和观念创新,建设好软力量,建立与现代文明走向一致的科研制度和价值体系。 (中国青年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