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熙娜
本报讯 命运的悬殊之变总是格外引人注目。昨天《民办教育:从“暴利时代”到“求生时代”》一文见报后,在民办学校校长及师生中引发热议。远东外国语学校校长范国强、育才中学校长郜晏中等都接连接到同行及教育部门相关人士的电话,探讨民办学校的发展及出路。
用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吴华教授的话说,这不仅仅关系到民办学校的生存,也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由此,校长和学者们再次袒露心声,吐露办学“大实话”。
先行者说:民办教育要重新定位
中国民办教育家协会副理事长范国强: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民办教育的路该怎么走?综合我在一线从事民办教育十几年的经验和现在在北京大学读教育学博士所获得的信息,我以为:民办教育一定要紧跟国家的政策方向走——淡出义务教育领域,拓展职业教育空间。
在义务教育阶段,十几年前,国家没有能力全包,公办学校投入少,条件差,这给予了民办教育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国家义务教育的政策导向已经很明确: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逐步由国家公共财政承担支付,最终将走向免费教育。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所以,我认为民办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像杭州市的公立学校已经做强做大,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发展空间已经有限。从这个角度说,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不足是件好事。我想民办学校校长应该释然,应该用非常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这种发展和变化。我衷心希望浙江能依靠公办学校实行100%的免费义务教育。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民办学校怎么办?已经投资几千万、上亿元的民办学校出路在哪里?
民办教育还没有到不可生存的地步,但大家要意识到自己的任务已经发生转变。
现在国家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允许在职业教育领域办培训学校,国务院和教育部也提倡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这就是民办学校发展的机遇。
我们远东也已在为这种转型做准备。别人只看到我们把校舍出租,其实我们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办学”,试试高等教育的水有多深。今年我们还与美国、日本等国外的名校洽谈合作事宜,也许不久的将来杭州将出现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职业学校。
此外,我呼吁,政府部门要一如既往地关心民办教育的发展,帮助民办学校转型。比如政府部门可以尝试给民办教育以财政支持,合理地利用已经存在的民办教育的优质资源。而社会包括媒体能否以更公平的眼光看待民办学校?
应该说浙江民办教育的氛围还是不错的。比如当地教育部门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恰如其分;金融业也给予学校相应的支持。远东这两年来一直是银行的优良客户。虽然我们也遭遇到融资困难,但这是全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反应,并非针对民办教育这一家。
无论是作为第一线的民办教育工作者,还是从事民办教育研究的学者,我都想说,众位民办学校校长,少一些牢骚,多一些思考,出路也许就在眼前。
成功者说:办教育不能为了赚钱
杭州育才中学校长郜晏中:
从事民办教育十几年了,怎么才能做好一个学校?这是别人问得最多的。
我以为,想办教育的人,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教育是公益事业,想通过学校来赚钱是不可能的。因为不赢利,所以才能把她当成一项事业做,所以才有可能做成功。
其次,我坚持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规模不宜过大,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需要高度个别化。一个学校动辄六七千学生,如何实施个别化教育?当面临公办学校强大竞争的时候,民办学校尤其需要在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和服务理念上下工夫。
再次,民办学校要坚持“品牌”之路,不能因为办学灵活而朝令夕改,随意打破校规。民办学校与国有民办学校相比缺的是什么?最缺的就是国有民办学校从母体带来的累积了近百年的良好传统和声誉。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在奔往这目标的路上就败了。至于怎么做品牌,没什么秘诀,“样样落实,天天坚持”。这句土话就是我们的校训。
旁观者说:设立民办学校预警机制
浙江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桑坚信:
就在国庆节期间,江苏金山桥教育集团倒闭了。这是一个当初号称“不做美国的哈佛,要做中国的金山桥”的学校。据说倒闭原因与南洋类似,在资金链上出了问题。
在我看来,倒闭一批民办学校是正常的。他们或是办学出发点不对,或是模式不对。我已向政府提议,设立对民办学校的预警机制,即加强教育局每年对民办学校的评估、年审,一旦发现资金状况、教学状况及社会信誉度上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黄牌警告”,建议该校董事会引起重视,以帮助民办学校及时避开风险,不要等到倒闭后才来收盘。否则无论对学生、对政府、对社会都会造成损失。
今年,我们还将建议杭州市政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对办学好的民办学校予以奖励。在上海,这一基金已累积至5000万元。如能不断吸引别的基金加入,这将大大促进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