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焜
“远亲不如近邻,可再近的邻居之间也有一扇门。隔着这扇门,不知有多少心里话卡在了嘴边讲不出。其实,推开这扇门并不难,一个笑脸、一句问候就能拉近彼此、消除距离。”前天,本报刊登“邻居节敲门使者征集令”后,不少社区、居民都积极表示想参与进来,有的社区已经组织好了40来个敲门使者,有的居民则毛遂自荐要当一回敲门使者。
稻香园社区书记戴萍告诉记者,她对文章开头的这番话印象特别深刻。从2004年开始,稻香园社区就首次组织了小学生敲门,并把这个日子固定在邻居节当天,现在社区已经联系好了40来位小朋友担当敲门使者。昨天,稻香园社区的工作人员还从本报领走了100根黄丝带,戴萍笑着解释,大家都希望能看到代表和谐的黄丝带在社区里飞扬。
和稻香园社区一样,今年施家花园社区也要“大胆敲开邻居门”了,社区主任吴建伟说,看到本报消息后,他们正在召集敲门使者,但他们希望使者最好都是大人。“小孩子来敲门少了一份尴尬,但大人来敲门则多了一份温馨!”吴主任说。
昨天下午,一名年轻男子还打进本报热线,说自己性格比较内向,不大喜欢说话,平时跟社区里的人交流不多,希望能借着这个机会去敲响邻居家的门!
敲门使者假如需要黄丝带,可来本报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