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0日第1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杭州市将在部分社区试点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并争取2008年在全市推行。这种模式是指社区、街道、区、市心理服务机构,分别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心理卫生中心和市心理卫生中心为市民提供良好心理卫生保健服务。此举在全国尚属首次。
心理卫生即精神卫生。但人们往往喜欢谈“心理问题”而讳言“精神问题”,觉得前者意味着“科学”、“时尚”,而后者几乎就是“疯子”、“神经病”了。这是一种不科学、不正确的习惯意识在作怪。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心理问题发生率在逐渐上升。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门诊量显示,2000年月平均150人次,2006年月平均900人次,上升幅度达600%。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一般而言,除传染病以外,身体疾病受影响的多为患病者自己,最多涉及到家庭。而许多种精神疾病不仅起因、演变与社会因素相关,某些方面的特殊表现如肇事、自杀、伤人等往往造成强烈的社会反响,以致诱发社会动荡。遗憾的是,由于偏见和长期以来的习惯使然,普通群众对躯体疾病一直较为重视,而对精神疾病以致心理卫生知之甚少,甚至被忽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是:所谓健康,并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说,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都保持健全的状态。很多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时段都需要精神导航,那种心灵豁然开朗的感觉,会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幸福与快乐的真谛。
当然,与突发事件的精神救助相比,我们更需要构筑一种常态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比如增加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改善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匮乏的状况等,使更多人能够及时得到这方面的公共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