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日座谈会现场,来自杭州市中医院的8位医护人员就“大医精诚”阐述了自己的理解。
医院办公室副主任胡国光说,唐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在市中医院工作,到现在还有一批像唐老一样的老医生,医德、医术得到患者铭记称赞。“医生执业开始就有成为大医的梦想,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职业精神。”
但最终成为名医大医的医生毕竟是少数。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除了医生不懈追求之外,社会如何营造一种良好氛围同样也是重要的。医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患者也要有恰当的期望值,心往一处使。外科主任董礼文说,“老一辈人医生也好,病人也好都有宽容心,医患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沟通。现在我觉得当医生很累,外科抢救病人常常是争分夺秒,但如果转念想到可能产生的医疗纠纷,就会不自觉地先自我保护,有风险的抢救就不会进行了。如果患者和家属能够充分相信医生、理解医生,就可以形成合力全力诊断,医生谁不想把病看好啊。”
消化科主任王小奇对唐老的医德医风深有感触,“当年我跟随唐老抄方,很辛苦的。唐老的胃溃疡就是每次看病拖堂得的,完全是为病人累出来的。这么多患者直到现在还记挂他,很让人感动。”他坦言,在医疗知识上病人处于弱势,良好的沟通才能消除误解。所以他提倡医生,一定要及时、充分、妥当地沟通。王小奇说,给病人治感冒,用药从几十元到几百元都可能,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选择用药、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用药,就是医生与患者沟通的结果。所以,王主任说现在的医生有时候还要有“账房先生”的本领,为患者精打细算。
本报记者 王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