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科恩伯格12岁时对父亲荣膺诺贝尔奖的记忆至今清晰。那一年的圣诞节,当被父亲问及想要什么时,罗杰答道,“在实验室里呆上一个星期”。
47年风水轮换,这一次为对方自豪的人换成了老父阿瑟·科恩伯格。
与儿子不同的是,已88岁高龄的阿瑟·科恩伯格似乎对儿子获奖早有思想准备。“我很失望,等它(诺贝尔奖)等了这么久。”老人在斯坦福大学新闻发布会上开着玩笑。
阿瑟·科恩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用实验证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并分离了复制所需的酶,于1956年发表《脱氧核糖核酸的酶促合成》一文,因此与人分享195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如今,罗杰·科恩伯格2001年发表论文,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并凭借这一在医学上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课题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父子所获奖项不同,研究课题不同,却都涉及遗传基因。而罗杰·科恩伯格对科学的热爱是否也得自遗传基因?
虽然外界有意找寻科恩伯格父子的共性,罗杰·科恩伯格本人并不赞同。“我父亲的研究是在一个非常不同的时代里从事的非常不同的研究,今日的方法与方向已经发生巨大转变,”他强调说。
不过,有一种特质却是一脉相承。“毋庸置疑,我至少从他(父亲)身上遗传了对科学研究的激情,”罗杰·科恩伯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