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高尔夫打不出精英
梁永国:如果把高尔夫球课作为一项普通的体育课程开设的话,厦门大学此举是不会招来如此非议的。但厦大把它开设与精英教育挂起钩来,认为是对精英教育的一种认识和实践。这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和非议:在高尔夫运动没有产生之前,难道精英就不是精英了?
那些打高尔夫的精英们不是因为会打高尔夫才成为精英的,更多的人是成为精英后才去打高尔夫的。通过打高尔夫能成为精英的人,是高尔夫球星,而不是大学培养的这种精英。难道厦大要培养高尔夫球星?
大学要培养精英,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些看似有用、其实花哨得很的地方。精英应该有丰富的知识、有社会责任感,是国家和民族的中坚。因此,大学应该把精英教育培养的重点放在这些方面。
建得起 养不起
吴睿鸫:高尔夫作为一种奢侈运动项目,修建起来不仅占地面积大,用水量惊人,而且后期管理成本也很高。在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再加上学校面积和经费不太宽松的制约,在高校大规模兴建高尔夫球场,显然不符合国情要求。
与此同时,让公众担心的是,高校开设高尔夫场,会影响大众体育的普及。一些高校会不会压缩原有的足球、篮球等项目的场地,影响这些“人口”较多的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还是选修为好
郁樗:不管是出于要将学生都培养成“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还是想让学生养成一股绅士、淑女的贵族气质,学校依学生的意愿让其选修高尔夫球课程也未尝不可,但若要将之纳入必修课程则有些欠妥。
虽说高尔夫球被认作一项贵族运动,能起到一定的修身养性作用,且为上流社会所喜欢,但要想让学生成为精英,恐怕还得从教育学生为人、如何开展学科研究和进行知识的教习上下功夫。其次,让学生必修高尔夫,恐怕学费又得看涨了。若向学生收取高昂的修习高尔夫球学费,可能又有不少学生难以承受得起。
不会又是“公关术”吧?
刘楚汉:我现在最想看到的,并不是厦门大学对“精英教育”、对“公益性”的侃侃而谈,而是对“高尔夫球成为必修课”的详实具体的论证材料。市场需求如何,师资储备如何?毕业生的就业分布如何,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如何?课程改革的基础是什么,学生的需求调查和专家的分析论证在哪里等等。厦门大学需要给学生和每一位关心教育者以一个满意的回答。
最不想看到的是,厦门大学在一鸣惊人、激起舆论广泛关注之后,会出面“纠正”,指出这只是计划、尚未进入论证实施阶段云云,或者更进一步地表示,学校将会更加关注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大对贫困生的助学力度等等。——这样的“危机公关”,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大学还是远离这些“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为好。
对高尔夫球要“兼容”
萧郎:如同宝马车在消费、社会生活领域中被符号化一样,高尔夫同样笼罩着一方符号化的“红盖头”,似乎“奢侈”、“伪情调”命定难以分割,这实则是简单情绪化的曲解和附会。高尔夫在内地发展历程中的某个时段、某些群体中的走调和变味,并不意味其功能和属性的被彻底标签化、圈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