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到19年——1988年国庆这一天,钱江晚报头版有这样一篇报道——
“今天上午,彩电开票处和提货柜台是解百商店最吸引人的地方。8时整,离开票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开票处已经排起了一溜几十人的队伍。不时有过路者上前询问排队买什么,听了回答,有几位犹豫片刻,便回家取钱去了。
今天开票供应的是杭州电视机厂的新产品:20英寸遥控西湖牌彩电。这是该厂特意在国庆节期间投放市场的。”
这篇报道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个信息——买台彩电不容易啊!为什么呢?一是价格高,而且经常是有价无货;二是买彩电说不定还得搭售录像机、录音机(那时销售彩电、冰箱等紧俏商品搭售很常见,还有卖青霉素搭售人参精的);三是黄牛党还在中间炒卖。
其实翻阅那年的钱江晚报,你会发现那时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彩电、冰箱这类高档商品。在钱江晚报的报道中,有反映老百姓积极抢购的,如6月22日《翘首待购名牌冰箱》、23日《昨日,杭城一大“热点” 近千人通宵排队争购冰箱》;有反映问题的,如1月8日《杭州发生一起彩电乱涨价事件》、1月9日2版《彩电哪儿去了?》、7月16日《彩电奇缺,价格飞涨,谁在作梗? “官倒爷”倒腾一台暴利上千元》。
其实想想也很容易理解,对改革开放后刚刚富裕起来的老百姓来说,价格不菲的彩电、冰箱、电话不光是一种消费品,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正如上面报道那位快要结婚的小伙子说的“有啥办法?”——结婚要是没彩电、没冰箱,肯定是倍儿没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