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国庆长假,各大商场此起彼伏的促销活动搞得热火朝天、煞是热闹。和商场近乎疯狂的运作相比,杭城节日的菜市场倒是让人感觉太安静了——不见价格波动,未见市民抢购,老百姓手里的菜篮子和平时一样拎得轻轻松松,这在二十年前的杭城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20年前杭州老百姓的菜篮子是个怎么样?回到20年前的今天——1987年10月24日,当日的晚报4版《周末市场》版块中刚好有一个一个小栏目——《集市菜价》。它把每周市场里的菜价在报纸上公布,这可以算钱江晚报在浙江、甚至在国内媒体中的一个创举。这个栏目是怎么来的呢?在当时只有四个版的晚报上设立这样一个栏目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据查阅,晚报的这个栏目开始于1987年9月5日《周末市场》创办,主要是通报一周内杭州、宁波、温州等地菜市场的价格,对市场销售通报信息、进行监督。所以栏目一出来就受到了杭州老百姓的极大欢迎。
“茅廊巷肉店的郭经理对记者说,该肉店的猪肉供应量已从以前每天70多头减少到54头,现在每天早上5点光景开秤,到6点半就卖完了。而且都是条肉、夹心肉和腿肉。”(1987年8月5日钱报头版《杭州猪肉限量上柜》)
“5点半开始,菜场来了第一批顾客。拎菜篮子的居民寥若晨星,大多是踏着三轮车来的单位采购员……到6点多,当进入菜场的居民达到高峰时,小白菜已经销售一空。几个排队买菜的老奶奶唉声叹气地说:“6点出门,菜就卖完了。今天又要买高价菜了。”(1987年8月18日钱报头版《老奶奶六点出门买不到平价菜 半道红菜场昨日仍在“卖大户”》)
鱼肉的供应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要,二道贩子从中倒卖牟利——不到一个月时间,有关杭州市民早起买不到菜,菜贩子横行杭州各大菜市场的报道在钱江晚报头版出现不下10次,当时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不轻松。最让老百姓可气的是“卖大户”——倒买倒卖的行为屡禁不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市场匮乏给他们的这种行为提供了土壤。
有人说,要看老百姓生活好不好,看看菜篮子就知道了。蔬菜、水果和粗粮,近来我们提倡为了健康要多吃这一类的食品,当年被当作奢侈品的大鱼大肉反而吃得少了。这20年来,菜篮子的变化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