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原省卫生厅厅长张承烈来了,杭州市中医院董陆院长来了,唐福安老先生的同事们来了,老伴在子女的陪伴下来了,坐轮椅的老人和残疾人来了,远在东阳、金华农村的患者来了,受唐老大医精神感召的人来了,与他相识和不相识的人来了。
昨天下午两点半,数不清的挽联花圈张挂在杭州市殡仪馆天下第一殿的灵堂里,伤花怒放。在“唐福安同志追悼会”黑色横幅两旁,悬挂着两条情深意切的挽联:“无论你走多远,我们都能看到你的笑脸;无论你走多久,我们都能听到你的声音。”300多人的送行队伍,汇成了痛的河,爱的海。
儒医精神 源远流长
本报10月11日A12版、12日A15版、13日A14版、15日A13版、20日A13版、21日A7版连续报道了人民的好医生、国家级名老中医唐福安先生的事迹及病逝的消息,连日来,到唐老曾经所在的工作单位杭州市中医院及唐老家里悼念的各界领导和患者络绎不绝。昨天中午,本报记者精心准备了一只鲜花花篮送到唐老仙林苑家中,代表钱江晚报读者,供奉在他的遗像前。一条条沉痛的挽联和素色的花蓝从二楼家门口一直排到了楼下的巷口。
仁心仁术,慈爱为怀。杭州市中医院院长董陆在悼词中说:“唐福安的一生是仁心仁术、慈爱为怀的一生,他正直勤奋、治学严谨。即使在年迈体弱之际,仍常常惦记着病人,经常来医院,穿一穿白大褂,看一看他曾经工作过的诊室,他对工作的眷恋让我们记忆犹新。儒医精神,源远流长。”唐老长子唐旭代表家人致辞:“爸爸的谆谆教诲永远记在我们心中,他的大医大德像一面镜子永远映照着我们,提醒我们怎样做人。”
远行路上 有爱相随
良医有魂铸就大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追悼会现场,那一朵朵小白花闪闪烁烁,是唐老魂牵的患者的泪花呀。双目失明的傅文涛赶来了,他说自己从1952年起,就与唐老做邻居,“唐伯伯每天下班回家说一段报纸上的新闻给我听,他是我的眼睛和光明。他一生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患者的事,没有一次医疗投诉或者事故……”;65岁的潘素英指着一大圈佩带着小白花的男女老少说:“我们都是唐老的邻居,今天我们全都赶来为唐老送行,他的品行感动的何止是我们墙门的人,而是全社会的几代人啊!”
从省科技厅退休的陆保衡、王珍香老夫妻率两个高高大大的儿子佩戴着小白花向唐老遗体三鞠躬,老二说:“我1岁的时候生了场急病,差点死去,是唐伯伯妙手回春,救回了我。我们和唐伯伯由医患关系变成朋友关系,常年走动,是他给了我们现在一个完整的大家庭。今天我把公司出差的时间推迟了,一定要赶来给唐老送行。”
畲族人兰汉森,在丽水市庆元中医院工作,前天就从丽水赶来为老先生送行,“三年前我在唐老这里实习时,他坐在我身旁,一张张亲自给我检查开出的方子,找出了不少差错,他非常仔细、和蔼,教我们怎样为医,恩师是我一生的榜样!”
中医传承 生命相托
清者自清挥袖去,心底无私当从容。原省卫生厅厅长、现省中医药协会会长张承烈在追悼会现场对记者说:“唐福安身上有三点令我感动,一是高超的医术,二是毫无保留地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骨干,三是为人忠厚,与世无争,不搞是非,一心事业。”
一代大医陆续走了,中医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杭州市中医院小儿科主任黄金城主任医师是唐老的“科班”门生,现已是杭州市级名中医。黄金城说:“我跟师傅20多年,从1991年起,经国家人事部批准,我和董明耀医生正式定为他的学术继承人,学到了许多精湛的医术。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悲观论调,认为中医只能治慢性病,起保健作用,不能治急症、传染病。其实我国多少次传染病的流行,像乙脑就用了中医整体辨证的方法取得成功。我觉得说中医不如西医灵,是因为他中医没学好。现在的中医良莠不齐,像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优秀生多半到不了临床岗位上,许多毕业生知识面狭窄,四大经典没有融会贯通,不能很好理解中医内涵。最主要的,中医成才比较慢,需要文火炖,35岁冒出来,45岁成才,全靠临床积累。但现在急功近利者甚多,如果唐老地下有知,也会焦急的啊。”
一位位大医渐行渐远,留给我们温暖又牵挂的背影,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中医怎样传承和升华?今天才刚刚破题。
本报记者 徐澜 丁星云 钱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