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发展的20年,见证了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缔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它们成了贴在不同社会群体身上的有形标签、身份LOGO。
今天,它们中的一些已经消失,一些正在冒进,一些刚刚出现。在钱江晚报记录下来的20年物质标签中,我们重温残留着一个时代体温的物质生活,体味渴求的兴盛和淡出。
1987年
固定电话
那一年,虽然电话费初装费高达几千块,但杭州市每天有三十多家用户装电话,全年新增市区用户五千多户,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行第二。电话机是装上了,但像煲电话粥这种事,是绝对干不出来的。
【《杭州市话发展速度全国第二,平均每天增加三十个用户》,1987/2/6《钱江晚报》1版】
1988年
彩电、冰箱
彩电冰箱在那时候是真正的时尚物品,以至于黄牛们可以把一张彩电票、冰箱票炒到150元左右,相当于一个工薪家庭大半的收入。即便如此,那时的小青年结婚要是没有彩电、冰箱的话仍会觉得倍儿没面子。
【《近千人通宵排队争购冰箱》,1988/6/23《钱江晚报》】
1993年
商品房
直到现在,还有一大批人在后悔当年为什么没买下几套商品房,即使是用美元标注价格,即使是向亲朋好友借钱。1993年,杭州房改方案出台、公房开始出售,一连串的信号让当时买了商品房的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
【天湖公寓广告,1993/8/7《钱江晚报》4版】
1994年
家用电脑
那一年象征身份的除了大哥大,还有家用电脑。当时全国拥有电脑的家庭只有20万,目前在杭州已远远不止这个数了。连刚进大学的新生,都把电脑当作了行李。当年最流行386、486等配置,主流机型硬盘为60—170M,内存1—4M,价格也要3980元—8380元。今天再没有人用这样的配置,电脑价格也越来越实在,它的更新换代已开始用月计算。光阴荏苒,时间用最佳方式证明,一切皆有可能。
【《家用电脑正在向您走来》,1994/5/21《钱江晚报》2版】
1996年
城市别墅
城市别墅是1996年杭城楼市的新走向,与高档豪华别墅相区别,城市别墅位于城郊结合部,集都市交通、信息、商务之优势和乡村自然环境为一体,与纯粹远郊豪华别墅比,具有价格优势。在更多的人为蜗居头疼时,城市别墅的主人已经一杯茶、一本书地在自家院子里享受阳光了。
【《高档物业开发偃旗息鼓,城市别墅趁势异军突起》,1996/1/6《钱江晚报》12版】
1997年
保龄球
保龄球成为当时的一大时尚。尽管晚上一局的价格高至30元,依然有不少人乐此不疲,特别是商务人士把它看成了休闲交流的好去处。现在这一场景恐怕不多见了。
【《保龄球礼仪种种》,1997/1/24《钱江晚报》13版】
1999年
万元手机
这一年,杭州市场陆续出现了零售价超万元的极品手机,1998年底,当各种品牌的新手机纷纷在3000元附近的价格“落脚”后,诺基亚8810手机以每只1.2万元的价格在杭州登场了。金属外壳,加上内置天线,可以连接手提电脑,不需要数据配件,万元手机推出后一段时间预定者甚众,拿着价格上万的手机不拿到人多的地方打几个电话简直对不起自己。
这上万元的价格令人咋舌,同样令人咋舌的是万元手机打折的速度。1999年年初,8810手机跌至7000元,4月份降到了4300元。摩托罗拉V988手机起初价格也高达1.3万元,一个月后就降了4000元。看来,享受时髦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代价着实不小。
【《“极品”手机:机价半年打对折》,1999/4/21《钱江晚报》5版】
2000年
手提电脑
需要那么一个夜晚,有朦胧的月光,有迷人的夜色,有那么一个咖啡馆,宾朋满座,烛光摇曳。然后你打开它,以一种十分优雅的姿态,它的屏幕上闪着蓝光,你漫不经心,可是已经吸引了咖啡馆里所有人的视线。2000年,本报记者见证了高科技人士、E时代先锋们的名片——手提电脑的风行。“在火车上,在马路边,在野外,在写字楼,我们都能看见有人轻松随意地打开手提电脑,不要说使用者让人刮目相看,就连周围的空气,也霎时e化了”。
【《手提电脑随身打 酷比当年大哥大》,2000/8/1,《钱江晚报》24版】
本版撰稿: 高华生 叶 涵 裴建林 朱 平
王玲瑛 梁建伟 俞熙娜 董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