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们给你罗列了一大串你知道或不知道、熟悉或不熟悉、喜欢或不喜欢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来自于这20年来各年度的钱江晚报,在当年,它们可都是以“大热”的姿态坐到报纸的版面上来。
之所以说它们是以“大热”的姿态坐到报纸的版面上来,是因为在当年它们可都是大新闻。既然是“大新闻”,当然是记者们求之不得的“重点照顾对象”,因此要让它们上报,事先的深入采访,写作的字字考虑都是少不了的。
现在,我们把当年的“大新闻”重新搬上桌面,当它们被连在一起时,便成了20年的民间经济生活史,在当年它们刚出现时还都是生词,现在它们都已成了俗语。
1987年→ “卖大户”
【1987年7月27日钱江晚报头版《宁波查处海产品“卖大户”》】
卖大户的意思是商品本来奇缺,却被卖给少数人囤积起来了,造成市场供应的紧张。当年主要是肉类、鱼类等食品市场上出现,深为老百姓痛恨。
1990年→ 卡拉OK
【1990年8月19日钱江晚报头版《卡拉OK,让你变得热情奔放》】
摘录:“……于是,添上设备,“华氏”卡拉OK在顾客的启发下诞生了。如今,它与杭州大厦的星光阁、工联大厦、花港饭店、宝石会堂的卡拉OK,已成为杭城最时髦的去处。”
“不管错与对,卡拉永远OK”,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虽然“华氏”已被“银乐迪”取代,不过“卡拉永远OK”。
1992年→ “铁饭碗”
【1992年4月27日钱江晚报头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陈锦华指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能简单归结为砸“三铁”》】
中国当年的“铁饭碗”说的是国企的工作岗位,如今的“铁饭碗”则是公务员岗位。“铁饭碗”意味着旱涝保收,心里有安全感,所以当年一听到要打破“铁饭碗”,许多人的心里是惴惴不安。如今,经过10多年的严峻考验,中国人对“铁饭碗”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看法,因为每个人都很清楚要混上一口好饭得靠自己的努力。
1993年→ 贵族学校
【1993年8月23日钱江晚报头版《贵族学校:培养怎样的下一代》】
摘录:“杭城一下子冒出十几家寄宿制外国语学校,高昂的收费令人吃惊;校舍、教材、师资等一系列问题都让人担忧。有识之士提出了疑问。”
钱不是万能的,所以贵族学校未必能把学生个个培养成才,但如果没有贵族学校的竞争,传统学校的未来可想而知。
1994年→ 出口转内销
【1994年1月8日钱江晚报2版《“出口转内销”服装三部曲》】
摘录:所谓“出口转内销”服装,即原本出口的外贸服装因各种原因转手内销。“外转内”的外贸服装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杭州的国货路,是出了名的外贸服装一条街。
出口转内销,有人说今天已经消失了;又有人说,现在追着买所谓原单服装就是当年的“出口转内销”。不管换了何种方式存在,有一个疑问是一直存在的:既然出口的服装这么受欢迎,引领了这么些年来人们购衣选择方式,为什么始终是面向国外市场,不在国内开发呢?
1999年→ 楼书
【1999年4月25日钱江晚报头版《钱江晚报杭州楼书下月面市》】
摘录:1999年5月初,钱江晚报推出了一份全新的“杂志式”报纸——杭州楼书,内容包括杭州楼盘黄页,杭州楼盘交通图、购房及办证指南、按揭、公积金贷款、房改、评估、装修等。
这一年,杭州楼市进入“散户时代”,个人购房者对开发商及楼盘将提出更高、更细、更全面的要求。“杭州楼书”的出现无疑给普通购房者收集各种楼盘资料、了解购房过程和手续、掌握各种政策法规提供了方便。从此开始,每年购房者拿着一份楼书精挑细选楼盘的场景成为房产牛市一个鲜明
的注解。
2000年→ 新经济
【2000年10月30日钱江晚报4版《中国新经济峰会在杭举行》】
摘录:2000年中国新经济(杭州)峰会是我国“新经济”概念提出以来国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专题研讨交流活动,从10月26日至29日在杭州举行。
新经济的解释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他认为,新经济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的突破,提高了生产率,为需求提供了新的供给能力。
当时的中国,新经济也正是方兴未艾。“搜狐”、“新浪”、“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已经兴起,“阿里巴巴”这样的商务网站势头正旺,网站烧起钱来眼都不眨,然而接下来网络遭遇寒流,新经济前进的步伐遇阻,新代替旧毕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001年→ 新知美男
【2001年10月22日钱江晚报头版《新知美男秀》】
他们大多与IT有关,他们最大优势是靠知识吃饭。他们就是“新知美男”。
茅道林、张朝阳、丁磊、王峻涛,这些“新知美男”们随意而坚定,放松而深刻,年轻的姿态,第一次在“西湖论剑”峰会上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女性崇拜的目光。
在“好男儿”还没有出现的那个年代,“新知美男”以知识经济青年男性的特征,成为众多粉丝的偶像。
2002年→ “35岁是道坎”
【2002年3月16日钱江晚报新民生《35岁是道坎》】
35岁,原本意味着经验和阅历。但根据钱江晚报的调查,在当年的各个人才交流会上,有一半以上的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是“35岁以下”。在你还没有展示自己之前,你已经遭到了拒绝。把年龄作为量才录用的一道坎,是不是一种歧视?
2002年→ “错时” 上下班
【2002年5月1日钱江晚报4版《杭州从5月8日起实行错时上下班》】
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私人机动车也越来越多,聪明的人类想出了“错时”——错时上下班,出租车错时交班,错时停车……只是,怎么错也觉得大街上都是人和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004年→ 电荒
【2004年7月18日钱江晚报7版《电荒时节谁还在浪费电》】
这一年的夏天浙江遭遇严重电荒,一张照片显示,当时经济重镇乐清市柳市镇晚上因为缺电而一片漆黑。电一少,城市里的路灯开始节电,企业开始让电于民,政府机关开始带头不使用空调……在缺电的日子里,人们对待电的态度成了一个道德测试仪,谁浪费电就是与大家过不去。
还是温州人,在这一年的3月17日斥资10亿用于电力设施建设以解决电荒之扰。
2005年→ 播客
【2005年9月7日钱江晚报D14版《从博客里孵出的“播客”》】
摘录:“空姐捧起扩音筒:挤啥子嘛挤,各人排队。里头的,就是你,傻了么,往里挤一下撒……”播客eluyouni是一个重庆女孩,用地道的重庆话讲着一个个搞笑的故事,让听众捧腹大笑。
博客里展现文采还不够,还要出声、出镜,不能谴责现代人过于自恋,而是自我的全方位张扬。商机总是从人类不受觉察的欲望中生长出来的。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高华生 叶 涵 裴建林 朱 平
王玲瑛 梁建伟 俞熙娜 董碧辉
吴秀笔 蒋梦桦 金 毅 陈 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