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电扇、西泠冰箱、夏利出租车……说到这些事物,你会想起什么?是的,20年来,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很多,很多曾经与我们相伴为伍的“朋友”们,也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这其中,有些突如一阵旋风,来得快,走得快的,比如呼拉圈;有的是带着遗憾与我们告别的,比如天工艺苑;有些是随着我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变成历史的,比如夏利出租车……
翻一翻过去的钱江晚报,你定会对生活的变化轨迹感慨万千。
1987年→ 乘风电扇
【1987年6月18日钱江晚报头版《乘风电扇服务漳州》】
那时候电扇还是相当受欢迎的。在杭城,乘风电扇也可以算是知名品牌,但现在随着空调的普及,电风扇已经渐渐与我们说GOODBYE了。
1990年→ 看电影
【1990年3月2日钱江晚报头版《浙江人去年看电影花了多少钱》】
摘录:1989年,全省观众7.4亿人次,比上年减少5.4%,票房金额为1.16亿元,这意味着该年我省平均每人看电影18次,每个人花在电影票上的钱是2.8元。与前年相比,人均看电影减少一次,人均花钱却多了0.4元。
假如一年平均每人看电影18次的事发生在现在,估计电视机厂商每天要愁眉苦脸了。
1991年→ 章光101
【1991年1月6日钱江晚报头版《赵章光将亲临浙医二院义诊》】
这一年的1月8日,浙医二院门口聚集了四五百人,等待赵章光的义诊。“章光101”的横空出世让当时那些已经或者即将出现秃发迹象的中国人看到了一丝希望。“章光101”的热销,是不是与当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骤然增大有某种联系?
1992年→ 呼拉圈
【1992年3月30日钱江晚报2版《杭城转起呼拉圈》】
当年呼拉圈在一些单位是人们工间操时间最热门的活动器具,有些工厂的工会还成批购买呼拉圈。呼拉圈的走红是因为它满足了国人既想锻炼身体又图方便的心理。今天,呼拉圈已让位于健身房,都市人们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花钱买汗出,花钱买罪受。
1993年→ 夏利出租车
【1993年12月30日钱江晚报2版《杭城夏利尽占“的士”风光》】
摘录:“1993年,庞大的夏利车队在杭城大街小巷招摇过市,几有‘有路必有夏利’之说。”
挤退了菲亚特、波罗乃茨,夏利在1993年达到了辉煌,可惜作为消耗品,淘汰速度远远大于推广速度,今天杭城出租车早已被高出夏利几个档次的帕萨特所取代。
1994年→ BP机“尖峰时刻”
【1994年1月22日钱江晚报周刊《杭城BP机“炒”熟了》】
拷机“娇贵”,小心“伺候”,因为在1994年,一只呼机还要卖1000多元。现在除了喜欢收藏的人,恐再难见它身影了。倒是手机开始人手一只,而且很多人几乎两月一换,再没宝贝和娇贵的感觉了。
2001年→ 天工艺苑谢幕
【2001年3月19日钱江晚报2版《天工艺苑谢幕》】
摘录:2001年3月18日晚7点,家住杭州清泰小区的舒先生赶到杭州解放路上的天工艺苑购物中心,却意外发现这家大商场已大门紧闭。当年名声响亮、显赫一时的天工艺苑,要关
门了?舒先生满腹狐疑地给本报打来了电话。
透过商场前面的卷帘门,钱报记者看到商场贴了一张告示:本企业因经营结构调整,即日起暂停营业。落款时间是3月15日。
“真是可惜了,想当年天工艺苑生意名声很大的。”住在附近的魏大伯一声叹息。
2002年→ ST银广夏黯然离市
【2002年5月29日钱江晚报13版《蓝筹绩优股沦为造假大王 ST银广夏黯然别股市》】
曾经的蓝筹绩优股大王,曾经创出4个月内涨幅超过150%,10送10除权后当年填满权,涨幅再次超过100%的大牛股,也曾创下连续15个跌停板的纪录,有多少跟风买入者至今仍欲哭无泪。
2004年→ 陈久霖
【2004年12月10日钱江晚报21版《中航油前总裁返回新加坡协助调查 一个大败局渐露真相》】
中航油曾经何等辉煌。谁知这一年的12月1日,中航油发布公告:公司出现了5.5亿美元(约合45亿人民币)的交易亏损。公司前总裁陈久霖在给朋友的短信中说:“纵有千千罪,我心坦然对。竭忠为大众,失误当自悔。”
中航油因为在石油期货市场获得的巨大暴利才越陷越深一发不可收拾的。所以说啊,暴利是把双刃剑——既能伤别人也能伤自己。
2005年→ 电报离去
【2005年11月25日钱江晚报B1版《电报,一个时代的背影远去》】
摘录:近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下发通知:自2005年12月1日起,在全国31省(区、市)停止办理公众礼仪和鲜花礼仪电报业务,留下一个世纪的背影。1883年浙江开通了电报业务,电报业务量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辉煌,1988年电报业务量194.85万份,为历史最高峰。鼎盛期杭州市区每天发电报5000封,如今整个杭州月均200份。礼仪电报业务取消后,普通公众电报业务仍然保留。
电话、传真、手机、网络的兴起抢了电报的生意,就像普通信件一样,发电报成为一种越来越古典的方式。普通电报,更多地为了现代通讯手段无法到达的角落里的人们而保留的吧。
2006年→ 西泠冰箱
【2006年1月18日钱江晚报B13版《“西泠”商标百万元起拍》】
摘录:受湖南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委托,浙江省拍卖行将择时拍卖“西泠”商标,起拍价初定在百万元左右。
“西泠冰箱”是一个响当当的牌子,曾一度与另一个国产冰箱品牌“华日”垄断了国内近90%的市场份额。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西泠冰箱的市场份额开始逐渐下滑。2000年,西泠彻底停产。2003年,西泠集团被科龙电器收购,其“浙江”的姓氏也随之改换他姓。到2004年年初,省工商局宣布:摘除“西泠”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的称号。
近年,东宝空调以325万元的起拍价拍卖;华美则以360万元的身价“改嫁”,而杭州人熟悉的另一个商标特丽雅在2004年以104万元成交。“英雄末路”固然令人唏嘘,但是,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法则,拍卖或许是一种新生的机会。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高华生 叶 涵 裴建林 朱 平
王玲瑛 梁建伟 俞熙娜 董碧辉
吴秀笔 蒋梦桦 金 毅 陈 桔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潘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