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这下好了,现在我们在家乡都有名了。不知道我爸爸妈妈看到报道后会怎么想,我还是先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一声吧。”昨日,杭州“河南义工会”的QQ群里人声鼎沸,当大家看到今天的公告“我们上了家乡的报纸!”时,那兴奋劲简直就像中了头彩一般。
昨日,河南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力的都市类报纸《大河报》,以“特别报道”的形式,记录了首个外地河南义工组织——杭州“河南义工会”的故事。这篇名为《河南义工的全国试验》的报道记述了杭州“河南义工会”成立的起始、短短两月中所做过的事,以及对“河南义工会”未来的思考。
“河南义工会”是自本报“新杭州人”栏目推出后,一群在杭州的河南老乡受到启发而成立的,目前已有成员300多人,“新杭州人”栏目也多次报道他们的义工举动。在从钱江晚报上得知杭州成立了第一家外地河南义工组织后,《大河报》特别报道组资深记者朱长振专程赶到杭州,对“河南义工会”进行了长达4天的跟踪采访。
记者昨日联系了《大河报》的记者朱长振。朱记者说起那几天的采访,仍然记忆犹新:“虽然他们大多是刚走出校园的孩子,可是他们内心一颗跳跃的心却让我很感动。那天烟花大会去捡垃圾,因为人多,一个车子坐不下,最后一共打了5辆车。在下车的时候,一个叫崔宇宙的小伙子钻出来把全部5辆车的车钱全部付掉了。我问崔宇宙,你现在做什么工作,结果他说一个月才拿了400块钱。我说那你这车钱付掉不是连吃饭都没钱了,他笑着说,没事没事,我高兴,高兴!”
在《河南义工的全国试验》文章的最后,记者请专家对河南义工会进行了点评,专家的评语是:“民间义工组织与政府志愿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都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利。” 本报记者 叶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