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月20日,我初次参加拍卖会,凑巧的是这场由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组织的艺术品拍卖会敲下的是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第一声槌响。在此之前,我虽然操作画廊已有数年,却从未体验过拍卖场的气氛。对于拍卖的认知除了国外的电影镜头外便是一片空白了。
这场具有经典意味的拍卖会由著名鉴赏家、书画家谢稚柳先生敲响首槌,第一件拍品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便以12.65万元“天价”成交,场面之热烈委实令人激动。那场拍卖会我没有买到一件作品,但是,“通过拍卖实现艺术品的成交,最大限度地体现艺术品的价值”这一想法倏忽闪过我的脑海,组织一场成功的拍卖会成为我的理想。
1995年,我和朋友终于鼓足勇气推出了第一场拍卖会,拍卖会中的作品以现在的眼光看自然是不够水准的,为节省经费,印制的是黑白的简陋目录,租用的是简易的场地。因为没有经验,区区100余件作品居然整整拍了一个下午,期间拍卖厅内停电,最后竟然点着蜡烛拍完全场,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现在每每有朋友提起这段“点着蜡烛搞拍卖”的趣事,想必在拍卖史上也是罕见,当可成为佳话一段了。
1996年秋季,朋友邀我去北京看画展。偶然路过民族文化宫,看见一条“无底价拍卖会”的条幅。我好奇之下进去看看,发现整场拍卖会的作品都没有底价,零元起拍,气氛热闹非常,成交率自然是100%了。虽然成交价位大多几十几百元之间,却是聚集人气的好方法。
回到杭州,我和朋友如法炮制了一场“无底价拍卖会”,不想效果出奇的好。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整整搞了好几年的“无底价”。彼时行情惨淡,“无底价拍卖会”既聚拢了人气,又让不少行家淘到宝贝,不经意间还起到了培养客户的作用。当时媒体称“无底价拍卖会”为“务实”、“别具魅力”云云,而其中的无奈自然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从2003年起,艺术市场突然毫无征兆地“井喷”,我也终于得以有机会去触摸心中的梦想了——印制比画集更精美的图录,开设门类齐全的专场,去全国甚至海外征集心仪的作品,花精力挖掘作品潜在价值……在这一波热潮中,很多人,无论是买方、卖方还是中介方都挣到了钱。
2005年秋,新成立的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以2亿多元的成交额一举登上“江南第一”的宝座,更激发了浙江艺术品拍卖的新一轮高潮。
偶尔也会在灯火辉煌、人头攒动的拍卖场中,在拍卖师充满磁性的报价声中,想起曾经的“无底价”,想起那些简陋的目录,想起十多年来的槌起槌落,恍若隔世…… 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