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F0001版:艺术
3  4  
PDF 版
· 编者按
· 运河画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运河画卷
许江
  如果说,长城像一柄秦剑,横亘在中国疆土的北缘,那么大运河就像一杆悠长的扁担。她一头担着沉沉的京甸,一头系着春花秋歌的江南。几乎半个中国都依傍着千年运河的滋养。疏通五水,流经天域,大运河洞穿南北中国的胸肋,将五筋八脉串通在了一起。古代中国因这杆扁担,聚南来北往的朝供与物流,历岁岁暮暮的商旅与征伐,演沿途村镇的兴废和盛衰,蕴江山社稷的生机和近代历史的繁华。

  如今,这运河更像一幅长卷,一幅印满乡愁和溯望的长卷。卷里有江桥暮雨的湿漉漉的四月,有夹城月夜的晴朗朗的秋空,有运河千里的景象以及更加悠长的记忆。运河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运河的繁忙似乎是一种假象,她的水波与钱塘、江淮、黄海各不相同。那是女性的水波,荡漾着春烟秋月,缠绵着历史的棹歌。没有风雨和迷茫,却有晓行夜泊的单调和忍耐;没有狂涛和骇浪,却有岸边的苦守和久候。在经常的情况下,她是与枫桥渔火在一起,是与遥看山转的孤迴在一起。枫桥游魂,桑园望眼,将运河水淘养出更多的耐性和隐忍,淘养出绵细的母亲般的眷顾。当所有这些都在月色和记忆里沉静下来,运河如睡。运河仿佛总是睡着,如我们梦中所见那样:在某个千百年的古桥墩头,遭遇绵密的细雨和某些不经意的人群。人群中蓦然闪回熟悉的脸庞,那灯火阑珊的河岸,总是那般真切,却又那般迷乱人眼。

  自从有了大马路之后,运河变得益发简静。原要有那般被忘却的简静,眼前的一切才可以是悠悠人生。于是我们从孤单的古桥上阅读沧桑,从舟船的往转中品赏五味的世情。那南去北来的船棹,悬着一丝甩不去的隐郁,隐郁中正夹带着我们对眼前景物、对往昔记忆也如船影般逝去的忧患。我们从河心直视河岸,又从河岸回望河心。运河正有这样的好处,她让我们总于动静之处,返观自照,于江岸之间,观己观人。运河使我们感到行舟的小心,及至某种忧患的真,却又仍然期盼日日晴好,随缘行乐。大运河一方面培养着我们对于自然和岁月的敬意,另一方面又让我们变得通俗。唯运河的静,使敬意和流俗一如河水般通明,从我们脚下流过,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一验察。

  运河本身却带了一份尺度。从河埠的台阶开始,沿着河坊的石板路和排楼的木栅栏,运河以她的清波和悠长,伸向细密的水网,又在层层叠叠的白色马头墙上,规定了夕阳和烟雨在人眼与人心中的高度。最后又在拱宸、通济这样的彩虹般桥廊,琢磨古代通衢大道的宽广,以及历史的深远。一代代运河边的人们依水而筑、依水而居,被筑造起来的不唯水乡的规模,而且是人与自然相安的一种尺度。运河的这种尺度,静静地伸展,她的根脉稠密地织入河坊井巷,伸向一般人家的窗几门扉以及灶台下、河岸旁的窄窄踏步。但在另一头却楔入燕京西山繁华的水街、米市、御码头,牵动几乎整个国家的泱泱命脉。这种尺度总将眼前相宜的景物与一般不可见的悠远,如岁月,如江山,又如忧患,如兴叹,连在了一起。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写道:“余寓居开元寺之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山谷老人说明书家画家得江山气韵、江山构书家画家胸襟的道理。其实,不唯书画,倚楼凭窗观月,人心俱通明。欲得江山之助,却在岁月久长。

  2006年10月20日

  于西湖三窗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