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郑旭萍
■本报记者 叶玉跃
本报讯 “我的这些专利,也许能缓解杭城的交通拥堵!”昨天下午,徐志清老人拎着一大袋的资料和获奖证书,走进报社。
徐大伯说,他是看到本报10月12日A7版的《中河高架 不能承受拥堵之痛》和后续报道《秋石高架 明年底亮相 东西呼应 为中河解困》(详见10月13日A7版)之后,想为缓解高架拥堵献计献策。
徐老伯退休前在一家机械公司工作,专门负责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搞发明创造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他于1999年发明的《钢架式高架无红灯车道》,就是针对杭州高架的困境对症下药。
“钢架式高架无红灯车道”耗费了徐大伯半年的心血,并于2000年取得国家专利,还获得了很多奖项。
徐大伯一边给记者看图纸,一边介绍说:“我解决停车难的想法是‘借天补地’。也就是在已有的沥青或水泥路面上设立基柱,不是用水泥造高架,而是钢结构的,就像搭积木一样,可以根据需要拆卸、改建,重复使用。设计为双向六车道,也可以根据情况增减。和现有的高架一样也是没有红绿灯的,可以畅通无阻。”
徐大伯说,“车道”铺雕花有空洞的防滑钢板,采用“围棋盘的格局”网络,24小时立交全互通,不会发生拥堵。“轿车流”在专用高架上行驶,地面的道路则用来发展“城市快速公交道”。
利用这种灵活的钢材配件,还可为高楼林立的小区架“天桥”。可供住宅小区或车流大、停车频繁的场馆楼所,设立多层楼的停车场。道路施工时,还可搭建临时过往的便道,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