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8版:财富·创业
3  4  
PDF 版
· “滑头”老叔卖鱼记
· 开炒货厂的那一段经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开炒货厂的那一段经历
  记得丰子恺有一篇《吃瓜子》的文章,读来妙趣横生。大意是说中国人无论在茶楼上、酒宴上还是平时在家里,吃瓜子的水平是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堪称“吃瓜子博士”。确实是这样,每逢过年过节,瓜子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休闲食品。可是在二十几年前,瓜子、花生、山核桃等这些休闲食品和炒货,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到一般居民家庭。这也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当初创办炒货厂时的经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农民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要赚到更多的钱、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光靠几亩田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新的出路。那时我刚刚高中毕业,由于高考失利,暂时回到老家,一边务农一边等待新的时机。我的叔叔当时在乡政府工作,有一定的见识和经济头脑,还有一些社会资源,在他的鼓励下,我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萌生了办厂的想法。

  经过了一定的市场调研和考虑之后,我们觉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炒货食品应当具有一定的销路和前景,而且在技术上和资金成本上都没有太高的要求,在管理以及运行上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于是,我们决定开办一家小型的家庭作坊型食

  品炒货厂。经过大家的酝酿和讨论以后,我们决定首先以瓜子和花生作为加工原料,然后拓展到更大的范围。接下来便是确定厂房的地址,考虑到交通运输的条件,当时觉得最好是能在我们自己的小镇上,这样运输船只和一般的汽车能够通行。多处物色和联系以后,我们看中了乡电影院旁边当时空着的几间房子。

  真是好事多磨。正当我们几个“毛头青年”踌躇满志的时候,从乡里有关部门传来了我们不愿意听到的消息:由于这里的房子以木结构为主,从消防上讲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的计划 “流产”。看来办厂还真需要考虑得相当周密和谨慎才行。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另起“炉灶”。

  半个月以后,我们“移师”乡下,物色到了另外一个地方——我们村里的养殖场。说是养殖场,由于当时不太景气,因此很多房子空闲在那里。办一个小厂,这里已经是绰绰有余了。于是,我们立即与当时的乡里和村里进行了沟通,表明了我们的决心和诚意,并递交了我们办厂的有关申请报告,以及其他需要用到的材料。在村里有“小作家”之称的我,自然承担起了其中主要的文字“起草”工作。有了上次的教训以后,我们力求在各个方面做到无懈可击。为了把文字表达得准确严谨,需要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我查找了不少相关的书籍和资料。那一段时间真是让我既感到疲劳又有一种成就感。与此同时,我们所需要用到的炒锅,以及瓜子花生等原料,也在紧锣密鼓的计划之中。

  紧张地准备了两个月以后,我们的炒货厂正式“挂牌成立”了。当我们自己首先品尝到第一批加工出来的香喷喷的瓜子花生时,那种兴奋和开心劲儿是不用说了。“嗯,味道真不错!”不过有时质量还不是很稳定。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同时讨论其他的有关事项。第一批产品正式投放市场以后,顾客的反映还不错;又由于临近年底,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需求较旺,第一个月我们觉得生产都来不及。进货、加工、销售,作为一家小型的食品加工厂,虽然其中的生产环节和生产周期简单明了,但是,我们严格把好各道关口。关键的当然是加工,要确保产品在色香味等方面的质量;同时在销售上、在产品的包装上,我们也动了一番脑筋,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和消费习惯。

  一年以后,我们的小厂渐渐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几个“毛头青年”也终于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尽管利润不是很高,但是我们坚持走“薄利多销”的低端路线,并且相信等有了足够的资金实力以后,我们可以往更高层次发展。

  光阴似箭,二十几年过去了,当时跟我一起创业的几个朋友,有的现在已经拥有了相当的资产并已经转向了另外看好的行业,有的因为骨子里割舍不了对传统知识分子生活方式的追求,最终离开了当初的小厂,比如我。虽然跟老板们相比,我们的日子显得有些“清贫”,但毕竟也是自己的选择。不过,回忆起当初“创业”的经历,心里也有一种自豪的感觉。                                 南枫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