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涵
本报讯 10月25日,本报报道了“河南义工会”受到家乡媒体《大河报》关注的情况。在受到家乡媒体的激励后,“河南义工会”的前进步伐并没有停止。就在《大河报》相关报道见报的当日,“河南义工会”又有一次义举。10月25日,12个河南义工来登记捐献角膜,其中2位还报名捐献了遗体。
“老杭州”加入队伍
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带领义工们活动的非但不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却是个正宗的“老杭州”,而且是“老杭州”中的市民表率——朱强荣先生。
朱强荣先生一向热衷公益事业,参加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志愿者活动。自从本报推出“新杭州人”栏目后,作为热心市民的他一直很关注,也很想为新杭州人更好地融进杭州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朱强荣说,虽然自己是个老杭州,但祖籍却在河南开封,因此对河南有一份天生的亲近感,在看到本报“河南义工会”的报道后,朱强荣像找到了久违的亲人般高兴,他马上加入了“河南义工会”的QQ群。
起初,朱强荣还担心这一群新杭州会不会接纳他这个老杭州。可短短几天时间,朱强荣就与他们打成一片。“这群人太热情了,不仅没有把我当外人看,而且还把我当作老师,向我咨询很多问题。他们的诚挚、热情和活力,也感染着我,我觉得这是一群很有希望的青年。”
第二故乡捐献角膜
有了朱强荣的加入,“河南义工会”在杭州搞活动就会少很多困难,活动内容也因此得到了拓展。10月25日,老朱就利用自己“义务劝捐第一人”的身份发动大家捐献角膜,结果当天就有12个义工来登记,其中2位还报名捐献了遗体。
24岁的刘倩来到杭州还没一个月,可是她听了朱强荣给她讲了老乡张景霞的故事后,马上在登记表上填上自己的名字。刘倩说:“真想不到,有这么多的老乡在杭州为我们作出了表率。虽然他们都是普通人,可他们的行为却让我觉得,我绝不能拖家乡人的后腿,我也要在这个城市为河南人争光。”
23岁的孙迪超不仅报名登记捐献角膜,而且愿意在死后将整个遗体捐献出来。原来,孙迪超出生在贫苦家庭,靠着公益基金的资助才念完了大学。在填写捐献表格时,他没有丝毫犹豫,他说“一直想要做点什么回报社会,现在这是最好的方式。”
重病老乡成为榜样
当天大家还为张景霞捐了款。张景霞是河南荣阳人,可是才38岁的她却不幸得了宫颈癌,更糟糕的是,这已不是第一次重大打击了。
在1981年她13岁的时候,张景霞遭遇车祸,右腿从小腿处截肢。
2003年,来到了杭州,本来已谋上一份稳定工作的她,现在却又面临身患癌症却无钱治疗的打击。最后,张景霞决定为带给自己美好回忆的杭州做些什么,决定在杭州捐献角膜。在医院登记捐献角膜时,张景霞碰上了朱强荣。朱强荣鼓励张景霞好好活下去,并帮助她回到河南老家休养。
“看到大家的捐款,我想她会得到精神上的力量,有这么多人关心她,我想她不会轻易放弃与病魔斗争了。同时,她好好活着,对河南义工会来说,也是一个榜样。”朱强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