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胡强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正是情到深处心心相映的最佳写照。其实,心灵感应又岂只限于情侣,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种经历:心中正想着某人,他(她)的电话就打来了;感觉背后有目光注视,转身发现正有人看着你……这么多人的共同体验似乎难用巧合或幻觉来全部概括,实际上,心灵感应已成为科学界孜孜求解、争议不绝的一道难题。《意识研究》杂志近日专门推出一期特辑,集中报道了科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与争论。
心灵感应与物种演化有关
生理学家相信,心灵感应能力与物种演化有关,很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众所周知,如果动物能探知躲在暗处的天敌的窥测目光,肯定比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同类更容易活下来。一些动物母亲天生对不在身边的孩子的伤情与苦痛反应敏感,能及时赶往现场安抚助其脱困,它们当然比粗心母亲更利孩子的成活。实际上,在动物世界,心灵感应并不陌生,一些专家甚至怀疑它可能是部分动物远距离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至今仍有许多宠物具备探知主人感情与意图的超能力。打个比方,很多家犬能感知主人行将回家,即使他们还在几公里外的路上,狗狗已早早跑到门边守候,而非在听到主人脚步声后才作出反应。
电话感应实验加以佐证
人类社会最常见的感应行为发生在电话接听上。约有8成人宣称有过这种经历:没来由想到某人时,偏偏对方的电话就打来了,还没拿起话筒,就已感知来电者的身份。许多人在收发电邮时也有类似经验。
针对这种电话感应行为,受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资助进行人类思维研究的学者谢尔德莱克,曾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地进行过数百次专项调查实验。志愿者在提供4名相熟的亲朋好友的电话后,坐到一部有线电话机旁,等候这4人的电话。一旦电话铃响,志愿者需在拿起话筒前猜测来电者姓名。按常理,志愿者猜中的比例应为25%,但实际测得的正确率远高于这一数字,达到45%。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进行类似实验,结果也与其接近。谢尔德莱克发现,如致电者与志愿者感情越亲近,则后者猜中对方电话的比例越高。
全新的“思维场”假说
为解释这种电话感应现象,谢尔德莱克提出了全新的“思维场”假说。传统观念认为,人类思维只是大脑活动的结果,但谢氏认为,就像磁铁周围存在着磁场一样,人类精神世界也可能存在着超越大脑的“思维场”,与环境或其他人发生关联。谢尔德莱克指出,如果“思维场”假说成立,将有助于解释人的心灵感应现象。
尽管学者也承认,这种假说不乏争议之处,但他们强调,科学的进步从不系于对教条的固守,而在于不断发现并挖掘实证证据与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