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8版:锋线
3  4  
PDF 版
· 潘渊:奔忙于“无国界”
· 难民营里的孩子
· 潘渊们的孤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难民营里的孩子
  2002年7月,潘渊结束在苏丹的工作。回昆明仅仅休息了4个多月,潘渊又被派往孟加拉南部代格纳夫城镇的难民营,为两万多名无家可归的缅甸洛兴加难民提供基本医疗。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因宗教问题逃难至此,最高峰时达25万人。他们流离异国,一晃就是十多年。

  看着难民营周围把守的孟加拉军警,潘渊不敢想象这数万名难民是如何度过这十多年的“软禁”生活的。2002年12月的一天,雨后的难民营又是一片泽国,泥浆混集着排泄物布满了每个角落,用纸皮树枝等简易材料建成的矮房散发着潮湿和霉味。为防止疟疾和肠胃疾病的传播,潘渊和其他志愿者在泥泞中逐家逐户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并叮嘱每个家长时刻监督孩子不要吮吸那沾满泥巴的手指。

  一个正在手捧泥土修缮地面的小女孩引起了潘渊的注意。他弯腰走进这个不足8平方米的阴暗小屋,里面还有一位母亲和另外两个孩子,以及摆放在桌上的一些苞谷、大麦和盐巴等救济粮,正是这些粗糙的食品让这里的孩子营养不良。

  在难民营的一角,潘渊还惊讶地发现了一所“学校”。在一个简陋的木棚下,一位老师带领300多个席地而坐的孩子,认真地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孩子们一边大声朗诵,一边偷看过往的行人,他们之中,很可能只有一半能活到成年。

  在孟加拉,潘渊经常往返于四周山区运送物资或开展调查,他已经忘了曾多少次险些滑落山坡,只有身上数处被恶蚊蛰过的圆形伤疤,才印证着那段南亚岁月。

  2004年8月,潘渊在离开孟加拉两个月后,奔赴西非的塞拉利昂。2005年6月,他又被派往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治疗当地结核病的工作,其间还参与了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的灾后救援,2006年8月经乌回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