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杭州青春中学进行“幸福指数调查”已半个月了(详见本报10月24日C10版),其科学性到底如何?该校学生的幸福感有没有因此而增加呢?前日下午,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德育专家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该校东新园分校,一探究竟。
百分之一的质疑
“如果让我给‘幸福指数调查’这一教育形式评分,我打99分。”当问及对“幸福指数调查”的看法时,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大队辅导员汪建设说。他认为,幸福指数调查这种理念是新的,对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调查,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但这种形式能否长期坚持并保持创新呢?剩下的1分是我对这一教育形式的质疑,更是期待。”汪建设告诉记者。
“来自农村的孩子在面对同样的调查表时,心理上会不会形成压抑呢?”湖北遂州一中党委书记王新忠也对幸福指数调查表提出了质疑,“毕竟不同的生活环境会让孩子们拥有不同的幸福标准。”
把发展感放进幸福问卷
杭师院教育科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朱哓斌则对“幸福指数调查表”提出了专业性意见:“问卷可以说是一把尺子,尺度不同,反应的问题就不同,所以问卷要具有科学分析的角度,把人对自己的发展感也放进去,对幸福效应进行界定。”
朱晓斌认为,心理学上的幸福感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对情绪、情感、满意度的表达,二是对健康感、满意感、发展感的表达。在青春中学的幸福调查表中,对家人关系、课堂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满意度已经进行了表达,但在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感方面还没有很好的体现。
幸福调查讲究针对性
而事实上,青春中学的“幸福指数调查”也并未在原地踏步。“现在我们在针对学生在之前的调查表中失分较多的部分,重新进行了针对性调查。例如,对初三的学生调查的是他们在学业上的幸福感,初二的学生则主要调查他们在人际交往上的幸福感。”杭州青春中学老师周慧这样描述调查的新动态。
“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该校初三语文老师唐玲玲对“幸福指数调查”体会深切,“学校推行的幸福指数调查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不足需要改进是很正常的,无论是否会遇上挫折,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本报实习生 徐秀姑 本报记者 沈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