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我们的耳边不约而同地回响起了一首首浪漫的轻音乐,尤其是那首《忧郁的爱》……而这些音乐的作者,都是一个名叫保罗·莫里哀的法国人。因为就在那天,他去世的消息传到了中国。
对于世界,保罗·莫里哀是最著名的轻音乐家;那对于中国,他似乎更有另外一层含义。现在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大都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听过莫里哀悠扬纯净的轻音乐。正是那如同清风一般的天籁之声,给经历了动乱年代的中国人带来了心灵上的几许慰籍。
天才出自马赛
1925年3月4日,保罗·莫里哀出生于法国南部的名城马赛,他的父亲是当地邮电局局长,酷爱音乐,在当地成立了一个乐团并担任团长。虽然自己已经没有成为音乐家的机会,可他一直希望能把儿子培养成一个音乐家。
保罗一到4岁,就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钢琴,虽然一开始还表现得挺羞怯。可不久之后,小保罗就渐渐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大家伙,他出色的音乐天赋也显露无疑。这一切,父亲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预感到,自己的儿子极有可能在音乐上大有可为。
于是在保罗十岁的时候,他就被送入了马赛国立音乐学院学习正统的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已经初露头角的保罗不断听到人们对他用“天才”二字来评价。四年后,保罗·莫里哀果然不负重望,以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从马赛音乐学院毕业。此时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保罗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成为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演奏家。
然而,当时的欧洲街头正到处流行爵士乐。有一天,保罗突然被这种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音乐形式所深深打动,他居然随即就改变自己的音乐理想决心投身通俗音乐。
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家的父亲自然强烈反对。然而,保罗·莫里哀却心意颇坚,他不顾家里人的意见,终于在17岁那年组织了一个自己的乐队,他自己担任钢琴独奏。
从此,也许马赛少了一个只会弹钢琴的音乐人;而世界,则得到了一个能带来绚烂音乐的保罗·莫里哀。
曲折发展几多坎坷
组织了自己的乐团后,保罗·莫里哀开始了一段“漂泊”的日子。他开始和同伴们一起在法国及欧洲各地的酒吧、夜总会、音乐厅巡回演奏,虽然艰苦却乐此不疲。也正是这段直接与大众接触表演的日子,让他知道了众们最喜欢什么,也让其积累了最丰富的技巧和经验。
当时欧洲各地和法国的流行乐队多如牛毛,人们对待这些乐队就如同逛逛路边众多的咖啡馆一样,出门即忘。偶尔有些乐队能名噪一时但不久也就销声匿迹,不为人知了。保罗也一样面对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他带着自己的乐队一方面顽强生存,另外一方面,他已经开始认识到一条独树一帜的路:创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就有大发展。
其实,保罗一直对管弦乐的编曲与谱曲情有独衷,也渐渐想在这一方面做点新的尝试,于是他将乐队带到了欧洲音乐的活跃核心——巴黎。经过无数艰苦努力,人们对于这支乐队开始刮目相看。
正当一切都纳入顺利发展的快车道时,保罗却离开了音乐回到马赛。原来,他作为家里四个儿子中的老小,担负起了“子承父业”的任务,重新又返回家乡接替父亲在邮电局的工作。
然而,心中跳动着音符的保罗·莫里哀是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的。他的日子,不会在每天加盖邮戳中度过。一切的发展,都在等待一个机会。
一朝成名天下闻
机会终于来了,法国一家唱片公司的音乐指导早已知道保罗·莫里哀的才华,于是请他为该公司旗下的首席歌星在灌录唱片时担任配乐伴奏。这是一个最好的复出的机会,保罗知道消息后马上跳上了第一班去巴黎的火车,自此他又走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音乐之路。
1960年的巴黎,一支全新的乐队亮相。这支乐队名叫“Le Grand
Orchestra De Paul Mauriat”,凭着自己积累多年的演出经验,保罗带着伙伴们取得了顺利的发展。到1965年,他已经被PHILIPS唱片公司看中并签约,并且正式组成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轻音乐团。
1967年,在保罗的职业生涯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当时的欧洲电视网举办了一次歌唱大赛,其中有一首并不为很多人看好的歌曲“L'amour Est Bleu”,但保罗·莫里哀却对其青睐有加,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将这首歌曲改编灌录为演奏曲唱片。不久后,这首英文名为《Love is blue》的乐曲开始在美国销售,出人意料的是立即风靡全美,并连续六周蝉联美国热门歌曲排行榜第一名,同时收录这首曲子的唱片也在全球各地迅速狂销超过六百万张。
从此,保罗·莫里哀享誉全球,至今仍历久不衰,到如今,光是这张唱片的销售量,已经突破了3000万。
保罗旋风席卷全球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保罗·莫里哀真正成为世界著名的轻音乐家。当时有媒体评论,他“成功地找到了一条能巧妙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连接的途径,形成了他那将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节奏和明朗的气氛结合起来的独特风格”。而保罗·莫里哀本人也被赞誉为“情调音乐的使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音乐之神”。
在这之后,保罗的乐团不断推出他亲自编曲的各种唱片,市场反映十分热烈,保罗旋风席卷全球。渐渐的,保罗·莫里哀也从舞台上走进了电视,他第一次出现在荧光屏上,是应邀参加美国的电视节目“苏利文剧场”的演出。能一睹自己耳熟能详的唱片的作者风采,全美电视观众的反映十分热烈。
其实,保罗最受欢迎的,还是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在这两个国家,他的乐团光是演奏会,就举办了1200场以上,可照样观众众多。尤其是在日本,日本人狂热地将这个法国人视为乐坛奇葩,也难怪在他日本的每场演奏会举行前的三星期所预售的入场券都被抢购一空了。1977年12月,在能容纳1.2万名观众的东京武道馆,保罗一连举行四场演奏会,居然场场爆满。在三十年前就有如此盛况,日本人对他的狂爱可见一斑。
他让中国人爱上轻音乐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保罗·莫里哀与邓丽君一样,都对中国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的音乐,给人们精神上带来了一种软性的、浪漫的微醺。而保罗的乐曲中,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还是那首《忧郁的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听着这样轻柔的音乐,渐渐告别灰色的沉闷,开始变得放松和快乐。
其实,保罗和中国的联系并不少,1982年,他应宝丽金公司邀请,自1978年后第二次带乐团访问香港,在这次的演出中,他改编了《龙的传人》等中国名曲,在华人世界掀起了一阵“保罗·莫里哀热潮”。当时,保罗甚至还应邀为当时当红的香港女歌手雷安娜谱写了一首电视剧的主题歌《痴情劫》。
1983年,保罗又率团来中国台湾地区公演,到了1990年,台湾当红歌星童安格演唱了保罗·莫里哀的创作曲《爱的主题曲》,甚至还成为报章上的热门话题,此首曲子至今仍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班机上作为安全须知安全短片的背景音乐使用。
渐渐地,从保罗·莫里哀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上了轻音乐,他的音乐被广泛地使用于广告、电视节目及各种背景音乐。1991年,保罗·莫里哀乐团甚至还推出了一张收录改编12首华语流行曲的专辑《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其中包括标题曲及《大约在冬季》、《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名曲。
到了2000年12月,保罗·莫里哀乐团终于来到中国大陆演出,只可惜,已经七十有六的保罗因为身体有恙未能成行。
不能亲见保罗·莫里哀的大师风采,这终将成为中国大陆的音乐迷们永不能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