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每日新闻·读城记
3  4  
PDF 版
· 水乡念出新水经
· 精致城市
独特品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水乡念出新水经
●本报记者 叶蕾
  “湖州溪水穿城郭,傍水人家起楼阁。”明代诗人孙责对湖州的赞美,是江南水乡的真实写照。

  湖州,位于长三角经济区域的中部,重要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湖州从近代到现代的繁荣。“蚕桑之乡”的美誉、“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民间财富,无一不演绎着近代湖州与水的亲密关系。然而,一直让湖州人引以为傲的水一度黑了,臭了。当臭水深深刺痛了湖州人的神经后,这座太湖之畔的城市警醒了,他们把保护水资源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水经”念得越来越有新意,也越来越有效益。

  在这里,渔民、船民、村民转换意识,无论是“土办法”还是“洋科技”,都是为了小心呵护这片水资源;

  在这里,具有“小莱茵河”美誉的长湖申航道以及京杭运河、杭湖锡航道等干线、支线的升级改造将全面完成,“黄金水道”的优势进一步突出。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现今的湖州而言,水更是和谐城市的生命线。

  一条小河:DV拍出新变化

  太湖边上的湖州环渚乡后庄村,有一条后庄港,水面碧波荡漾,两岸绿荫成行。几年前,后庄港却是一条龙须沟,河里垃圾遍布,蚊虫孳生,村民走路都掩鼻而过。

  小河的变化得益于一部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放映的40分钟的DV。DV是村民自己拍的,2公里长的后庄港的污染状况一段段展现在村民眼前。DV里,沿河的居民把生活污水、垃圾、粪便都往河里倒,有些村民看到DV里自己往河里倒垃圾的镜头,羞愧地低下了头。

  之前,村委会也曾开会讨论过河道整治的问题,但村民的意见始终不统一。这部“纪实”DV放完后,村民们都不吭声了。村委会再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讨论时,村民们一致同意:尽快整治河道!说干就干,经过50天的奋战,“龙须沟”终于变成小清河。

  村里最近又要开村民代表大会了,村委主任说,村里又给小河新拍了一部DV,到时放给村民看看。“这次是为了提醒大家,环境保护不易,不要再回到过去了。”

  几条大河:垃圾打包拎上岸

  “加油咧,送‘货’喽。”刚结束了一个航次的湖州“货1156号”船,停靠在京杭运河含山水上加油站。明明是泊船加油,为何要说送“货”?一上岸就走向加油站垃圾桶的船主陈贵清扬了扬手中沉甸甸的黑色垃圾袋说:“我们送垃圾。”

  随手把垃圾扔进河里,是以往很多船家的习惯,但是在湖州,船民们却养成了上岸送垃圾的习惯。湖州船民环保意识的转变,始于京杭运河创建文明样板航道之时。当年,湖州港航管理处首先在辖区内近2000艘营运船上推出“设垃圾箱、发垃圾袋、当环保户”活动。为避免袋装垃圾再次成为航道两岸的污染源,他们又投入资金在京杭运河、长湖申航道、湖申复线、杭湖锡线上的水上加油站设置垃圾箱,并委托加油站业主定期集中处理。

  为了不让机器产生的污水污染河道,船民们都用上了先进的托油盘、油污分离器两项防污治污新技术。湖州“货1221号”船主杨新民说,他用的油污分离器很管用,现在洗船的污水、运转或维修的油污都可以先集中再分离,再生油用于机器维修,水则可以直接排入航道。

  一个太湖:“腰带”拦进碧绿水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上世纪末流传在太湖流域的一首“民谣”,真实反映了太湖水由清变污的沧桑变化。

  但是,来自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最新监测数据表明,2003年,太湖富营养化面积由上年的85%降低到73%,氨氮指标浓度由引江济太前的Ⅲ-Ⅳ类改善为Ⅰ类水质标准。

  对太湖水质的这一巨变,湖州太湖新塘港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感受最为真切。这个站的自动监测表明,今年初三个月,太湖水水质基本保持在三类以上,有时达到二类。这是太湖10多年来首次达到二类水质。

  2002年1月30日,引江济太试验工程启动,引水入湖加快了太湖水体的置换速度,大大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一湖清水的太湖正向我们走来。

  与此同时,各项治理太湖的工程都在进行中。在长兴县,有一处独特的风景是必看的,那就是65公里长的太湖大堤。大堤里侧的树木苍翠欲滴,大堤外侧的太湖烟波飘渺,船舶隐约其间,像一幅水墨画。湖州水利部门的同志介绍,这座沿湖大堤是太湖整治11项骨干工程之一。

  有了这项工程,太湖在湖州就变了。65公里的太湖大堤像一条腰带,把太湖沿线整齐地“拦”了出来,这样,湖州就有了规划太湖沿岸开发利用的基础了。2003年,湖州成立了环太湖旅游开发办公室,还划出了数百公里的太湖旅游开发区,做起了太湖文章。

  今天的湖州人把“太湖之源”作为城市旅游发展自我定位的一个内容,太湖正给他们带来新机遇。

  一瓶清水:科技点出高身价

  湖州吴兴区妙西镇麦家坞水库的天然水,经过高科技的“点金”而身价陡增。一种名为“高氧水”的饮用水产品,最近从位于该镇的一家饮品公司的生产线上汩汩流出,愣是卖出了比桶装纯净水贵30倍的价格,而且供不应求。

  这项“借脑”开发的项目,是通过招商引资于今年1月落户妙西的。据该项专利的发明人、西安交通大学毛振森教授介绍,他来妙西之前曾考察过全国很多地方,经过对水样严格检测和比较,麦家坞水库的天然水最符合开发“高氧水”的标准。

  这种结果是对妙西镇多年走生态兴镇之路的回报,使良好的生态环境终于转化成生态经济。该镇党委书记郁培荣说:“为了山区的群众,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一直拒绝有污染的项目进入。”

  饮品公司的负责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1吨水来计算,高氧水的市场价格可卖到近1万元,纯净水就只有300多元。现在该厂一条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2000瓶,每天有近6吨的高氧水出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