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钱平 本报记者 罗凰凤
本报讯 在埃及的许多商场和超市,中国商品特别是浙江制造的日用品,正成为当地人的抢手货。在开罗街头,中餐馆和吉利、奇瑞等中国产汽车也时而可见。广袤神秘的非洲,如今离我们不再遥远。日前闭幕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余热尚存,越来越多的浙商已经敏锐地发觉到实现共赢的商机:拥有丰富资源优势的非洲,正是一块投资的热土。
NO.1 期待:掘金,下一站非洲
王建平,温州“哈杉”公司董事长,一个普通的温州商人,因为前年的一次决定,他成为中国企业家在非洲成功投资的一位代表人物。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中非企业家大会”上,他是浙商中为数不多的大会组委会邀请出席的代表之一。
2004年在西非尼日利亚,他出资200万美元买下了意大利wilson公司90%的股份,在遥远的非洲成立了温州人自己的制鞋厂。虽然事隔几年,“哈杉”的大手笔至今为人称道,也给浙商境外资本运作记下了漂亮的一笔。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闭幕的第二天,一个创意迅速在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负责人周德文脑海中萌生:走,到非洲去,那里肯定有值得温州企业挖掘的商机。
这个点子随即得到促进会里很多企业家的响应。“商机确实很多,我们也有一些想法,等考察后再做定论。”当记者拨通温州宝光印业集团董事长叶建华的电话时,这位参加完“中非企业家大会”的浙商代表在兴奋的同时,目光也投得更远。大会期间,该公司拿到了20万美元的定单。“对我们来说,这是个很好的起点。”
这个月底,为期一周的南非考察活动即将启程,目前报名的企业已有20多家。对于这次跨国大行动,之前一直专注于内贸的浙江长宁电器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国宁非常期待。
NO.2 欣喜:先入者的资本双赢
地域时空的遥远间隔,非洲各国曾经显得遥远而神秘。而现在,这种老思维正在慢慢被打破,成为浙商外贸拓展的一块新“奶酪”。
事实上,那些已经抢先进驻的企业,他们的投资信心非常坚定。就在几天前,慈溪的奇迪电器有限公司又有一批价值24.4万美元的自主品牌空调出口到非洲突尼斯。该公司负责人说,非洲是继欧美、中东市场后开辟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今年以来,该公司已经向该地区出口价值近300万美元的产品,同比增长50%。与此同时,慈溪的另外393家公司也与非洲建立贸易关系,产品涉及家电、纺织等16个大类621种。
作为全球第二人口大洲,非洲潜在的消费需求正在快速增加,这正是物美价廉的“浙江制造”的广阔市场。据杭州海关统计,2005年浙江省对非洲地区双边贸易达48.4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翻了两番多;5年间,参与对非洲双边贸易的浙江企业从1328家增加到6924家,增长了4.2倍,与浙江有贸易往来的非洲国家和地区已达59个。今年前10个月,浙江省对非洲出口44.4亿美元,同比增长32%。
贸易只是分享中非合作“盛宴”的一种谋略。非洲大陆素有“世界原材料仓库”之称,丰富的资源优势,也大大激发了浙商不远万里赶去投资的热情。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多的浙江商人采用直接投资这种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成为中非合作双赢的鲜活写照。
目前,宁波华州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已取得加蓬的铅、锌、银矿开采证书,获得一块2000平方公里锰矿和铅锌矿的详细勘探权。浙江上虞的嘉利珂钴镍材料有限公司联手世界最大的钴精矿生产企业———津巴布韦CCC公司,5年内向后者购买价值1.5亿美元的钴精矿石。
浙商进入非洲的步伐不断加快。据省外经贸厅统计,截至今年9月,浙商在非洲34个国家共投资兴建了196家企业,“非洲有些产业还是空白,投资潜力巨大。在当地办厂正成为中国企业赢得非洲市场的首选之路。”省外经贸厅外经处有关人士指出。
NO.3 热舞非洲:激情与理智并行
就在这股投资热升温的同时,一些政策和措施也及时出台,这给有意于非洲的浙江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
前不久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我国出台了8项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的措施,其中包括将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由190个税目扩大到440个,以及在今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双方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将为浙江企业与非洲国家开展双边贸易提供良好的机遇。”杭州海关有关人士分析。
尽管如此,“中非合作已经展现出的许多商机,目前还处在初始状态。”杭州海关有关人士说,今年前10个月,我省与非洲的贸易额只占同期全省贸易总额的5.8%。
作为成功的“先行者”,哈杉鞋业董事长王建平认为:“浙商在非洲投资前,必须充分了解非洲的人文背景、文化习俗,并掌握所在国的经济贸易特点、法律、宗教等。”根据他的经验,浙江企业可以选择一些投资环境较好、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作为首选地;在投资方式上,也可以选择与当地企业合资的形式。“通俗一点说,就是既要富有激情,也要理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