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慧丽 张妍婷
宁瀛有部纪录片叫《希望之旅》,描述了火车上一群从四川奔赴新疆采棉的农民。对他们来说,短暂的采棉季节能够赚得大半年的收入,这段旅程是他们生活的希望。
记者在新疆采访时了解到,棉花收入已经占到新疆百姓收入的40%。种植、采摘、加工、纺纱、织布……一朵棉花的历程,也是棉农的希望之旅。
这何尝不是浙江商人的希望之旅呢?承包棉田的李长春、做棉纱的徐仁华、做家纺的仇志航……他们从浙江到新疆,各自占据着棉纺织产业链上的一些点,并且努力填补新疆纺织业的许多空白。他们率先开展订单农业,开第一个棉机厂、家纺厂,他们通过多年奋斗,让新疆棉农可以在经历起起落落后对未来抱有更坚定的信心。
阿克苏、奎屯、石河子……记者跑了新疆一个又一个产棉区,采访了一个又一个在疆从事棉花产业的浙江商人,还有当地的、外地的种植棉花的农户。从他们的故事中记者看出,在经历一定的过热阶段后,理性回归的新疆棉业,带着谨慎的眼光,理性的态度,坚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