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0版:运动·天地
3  4  
PDF 版
· 一世球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世球缘
■撰稿:徐小翔 杨静 摄影:尹炳炎
  他们都已步入中老年,好多人满头华发,还当上了爷爷,然而在乒乓球桌前的脚步却如年轻人般轻盈;

  他们都有几十年的球龄,如今依旧痴心不已,每周坚持两次训练,风雨无阻;

  对于他们来说,这小小的银球既是青春常驻的秘诀,更是快乐的源泉……

  常青有秘诀

  体力比年轻人都好

  晚上7点,湖墅南路三鑫乒乓球俱乐部内灯火通明,杭州市乒协中老年乒乓球队准时开练。一张球桌上厮杀正酣,推挡、重扣,那位长者动作舒展,脚步更如年轻人般轻盈,他叫黄广麟,今年六十一岁,是队里的常青树。

  “你别以为打乒乓球不花什么力气,不需要体力作保证,其实身体素质相当重要。”在杭州市中老年乒乓球队,黄广麟属于专业人士,曾入选过省队,并于1963年获得全国青少年乒乓球比赛的冠军。如今几十年球打下来,除了精湛的球艺,给球友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他的步伐,打起球来跑得比小年轻都利索。

  “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关键在于平时加强训练。”当我们向他取经时,黄广麟很谦虚,“从十多年前开始,我每天都要跑三公里。我的家旁边有条河,环境相当不错,每天早晨五点钟我就起床了,沿着河练习长跑。因为在打乒乓球的过程中,充沛的体力非常重要,它能让你的步伐跑到位,从而保证动作舒展不变形。而在与对手的相持中,它更是你取胜的法宝。”

  每天跑步结束,黄广麟还要去附近的健身路径上继续锻炼,直到把自己各部位韧带都拉开了,才结束晨练。“这一套程序走完,我一整天都会觉得很精神。”打球时与别人恶战十多回合也不显累。

  这两天,黄广麟正在积极备战, “我们4名60岁以上的队员就要去香港参加一次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希望能取得好成绩。”

  老将不服老

  入队从旁听开始

  上旋、下旋、侧旋、稳如泰山地坐镇球桌,今年68岁的老将祝有训随意地伸出长臂来回调动着对手,打得游刃有余。身板硬朗的他是当晚队里年纪最大的队员。

  祝有训将现在的体魄归功于年轻时打的底子。“我15岁时就开始接触乒乓球,当时感觉特别快乐。渐渐地,越来越痴迷。当时,学校里只有一张乒乓球桌,一到课外活动时间,球桌周围就会围起几圈人,大家争着打‘车轮战’。”回忆起快乐童年,祝有训有滋有味。一次,祝有训状态正佳,一连赢了十几个对手。正“杀”得痛快时,同学跑来喊话: “要开班会。”这可让祝有训犯了难。“眼看打下的‘江山’摆在眼前,我可顾不得这么多,继续拼杀……”当然潇洒后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祝有训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在大学里,让祝有训印象最深刻的是与室友聆听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经历。“那时

  没电视转播,大伙围着小收音机,一个劲地凑近听。”祝有训回忆道,“也就是那届赛事,中国夺得了第一个团体冠军,作为收音机旁的见证人,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语。”

  1990年参加省级机关运动会时,52岁的祝有训表现出色,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你可以去参加杭州市乒协中老年乒乓球队啊。”有人鼓励他。他去了,却因没大赛成绩吃了“闭门羹”。“我并没有灰心,后来教练看到我的诚意,就破例让我跟练。”就这样,祝有训当起了“旁听生”。几次外出比赛,靠着“奇招”、“险招”,祝有训竟连克强敌,这让教练大为赏识,也顺理成章地将其招入队中。

  “求新求变是我打球的特点,经常能让对手防不胜防。”祝有训说,“我要活到老,学到老,打到老。”

  只要有毅力

  何时起步都不晚

  周乐平在队里属于中坚力量,正手、反手的弧旋是他的必杀技。“我的学球过程比较曲折,起步也比较晚,入队前的水平非常业余,入队后重新学起,水平也一点点提高。”聊起自己的银球之路,周乐平侃侃而谈。

  小学三年级时,周乐平就是校队成员,还曾打遍全校无敌手。课余时间,他和几个伙伴建起互帮小组,相互增进球技。然而自己的力量毕竟是单薄的,在与有教练指导的少体校队比赛中,他们大多以失败告终,这让好胜的他懊恼不已。

  之后,由于学业和工作,周乐平渐渐放下了乒乓球拍,直至18年后。“1997年,我把放下十多年的乒乓球重新拾起来,又改了反胶,感觉像不会打球似的,心里急得不得了。”因为那时就连最蹩脚的对手,他也赢不了。

  1999年,想更上一层的周乐平到了杭州市乒协中老年乒乓球队。经过一年的苦练,周乐平重拾了打球的信心,水平也飞速提高。最让他记忆犹新的要数前年一场“西天目”杯乒乓球邀请赛的决赛。“双打决赛,我们遇到了主队。”周乐平回忆道。当决胜局以4∶8落后的不利形势下,周乐平和队友黄广麟咬紧牙关,一分分赤脚猛追,最终反败为胜,夺得冠军。 “我们完全将包袱甩给了对手,让他们承受压力。”他说,“同时,我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路是要一步步塌实地走出来的,就如同一分分地抢分。”

  编外女队员

  一周磨破一双鞋

  因为老爸陶文家是中老年队成员,为了陪伴他,今年28岁的陶莉成了中老年队编外一员。

  陶莉很细心,每次训练结束后,总是第一时间清理球拍。清洁、贴膜,整套保养程序一步不落。“球拍就是‘武器’,当然需要关怀备至了。”说起陶莉的乒乓缘,当然离不开老爸陶文家的培养。6岁时,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开始学打乒乓球。“打球最费的是鞋,最厉害时曾一个星期磨破一双鞋。”。

  去年6月,陶莉开始陪同父亲一起在三鑫乒乓球俱乐部练球。“爸爸得了糖尿病后,医生叮嘱要多锻炼,我去可以起到监督作用。”现在,父女俩互相督促、陪练,成了现场的最佳拍档。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