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伟利
本报埃塞俄比亚专电 到昨天,短短半个月的非洲之行就要结束了。我和同行其他人员一起到亚的斯亚贝巴的中华酒店吃了饭。
古老而神秘!这是我踏上非洲大地时的第一个感觉。半个月来,我用激动、兴奋、新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一块人类发源地,体验着这里的异域风情,也感受着非洲明珠的璀璨和人情。再过几个小时,我就要离开这里了,此刻,我的心情一如15天前思绪万千,我闭上眼睛,整理着自己的思绪,发现留在脑中的埃塞俄比亚印象挥之不去——中国的友好之邦,一块美丽的国土,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大地。
15天来,最让我感动的是一路上很多埃塞人都会跟你打招呼,无论大人小孩,一律友善地朝你笑,并用不地道的英语热情地叫着“CHINA,CHINA”。
我知道,多年以后,即便我两鬓苍苍,这次的非洲之行我绝对不会忘,因为这里有着我太多的体验和感受。
备用的药和干粮没用上
埃塞的天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天特别蓝,空气很清爽,气温常年维持在18摄氏度左右,每天都如沐浴在春光中。而且到处都有电,住的宾馆有热水供应,跟国内宾馆相差无几,虽然设备陈旧了些。
来埃塞之前,来自各方面的一些信息也让我们心存顾虑,担心埃塞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因此,我的行李中有一大堆药,还有一堆干粮,怕吃不惯这里的食物。但直到今天,药和干粮都没动过。在首都,也没有蚊子光顾过我。
半个月来,我和几位在首都的志愿者一样都适应了这边的生活,这里的生活环境、住宿、交通等都不错,坐车有满街跑的MINI BUS、出租车;双休日,如果想要约上几个好友聚聚,咖啡休闲吧、健身房满大街都是,天然的自然风光更是不必说。
宽带就要进首都
刚到埃塞,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道路除了主要马路是水泥路外,其他几乎是石子路。而前几天,我们驱车前往埃塞南方州,一路全是柏油马路,路况甚是不错,只是路面上经常会有羊群、马群出没。
不久的将来,埃塞俄比亚将建起一个便利的交通圈。这点记者从中国路桥埃塞办事处得到了证实。据了解,目前,整个埃塞的道路正在大力兴建中。仅中国路桥公司,目前在埃塞开工的工程有9处,投资达21亿人民币。另外,中水集团、中国北方拉里贝拉公司等也都在埃塞修路造桥。前几天,上海建工总公司刚与亚的斯亚贝巴政府签约:中国援助8700万元人民币在首都建一座立交桥。
当地的通信也在快速发展中。埃塞的手机网络均为中国华为和中兴所建,听他们老总介绍,整个埃塞的手机网络正在进一步覆盖中。
至于网络,首都的电脑几乎都能拨号上网,只是网速比较慢,最快也就50K多。上网的地方也不少,闹市区还有网吧。听说,过段时间,宽带将进入首都。
到处活跃着中国人
用在这里做生意的中国老乡的话说,“如今的埃塞,正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一切都在慢慢起步,与世界接轨。
一切都在起步,就说明市场的潜力很大。精明的中国人来到这里,这其中也包括勇敢的浙商。昨天傍晚,因为工作组即将离开埃塞俄比亚,杭州团市委黄书记请志愿者在中华酒店吃饭,巧遇在酒店庆祝生日的5个中国人。那天过生日的是一个在东非最大市场中修手机的小伙子。
“中国人是很多啊,半个月来,我在超市碰到过中国人,我们一起购物了;非洲大街宝里路上也碰到过中国人,一些西餐厅也碰到过。”志愿者徐莉说,“在这儿我们一点不孤单,还有开中文学校的师姐呢。”
来自民间的数据表明,约有五六千中国人活跃在埃塞。
志愿者表现得到肯定
前几天,记者采访了埃塞国家新闻部长助理所罗门。他用流利的英语告诉记者,中国发展很快,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中国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中国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往来很密切,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埃塞很多基础设施都是中国人帮助建设的,比如被称为国内最豪华的环城路就是中国人所建。许多中国企业家在埃塞办厂,这不但解决了我们的就业,而且填补了我们国家工业的空白。听说最近中埃正在谈筹建一个玻璃厂,这是我们国家所没有的。”
对于刚刚派到国家新闻部的10名志愿者,所罗门给予了不错的评价:“10人很优秀,他们的人缘不错,计算机知识更是让我们刮目相看。我们会尽量发挥志愿者的特长,让志愿者在自身获得经历的同时,为埃塞的发展作出贡献。”
“这是个出人意料的城市,有着热情友好的人民。我们会在这里尽己所能服务一年,为国争光、为杭州争光,请家人放心。”这是14名志愿者要记者带给家乡人的话。我们也期待着,杭州派出的14名志愿者,能为埃塞发展添砖加瓦。
目前,很多志愿者还没正式开始服务,等志愿者开始服务后,本报将继续报道志愿者援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