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80后厌弃
“80后”标签
· 杭州“末代宰相府”,
期待华美现身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80后厌弃
“80后”标签

知名作家
期待80后成长

  本报讯 近日,80后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张悦然在其新书发布会上喊出了“告别80后”的口号,被看作是80后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觉醒。无独有偶,最近,另一位80后作家蒋峰也坦言自己不喜欢“80后”这个标签,并认为“80后”最需要净化。

  种种迹象表明,80后出于自我成长的需要,自我反思和自我觉醒正在生成。而在不久之前,著名的“韩白之争”的主角白烨也再度语出惊人,他认为,明年“80后”将不再作为群体出现了。

  由此,饱受争议的80后现象,又引发了文学界的新一轮打量和评论。他们的作品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淘沥?80后的创作将走向何方?昨日,记者采访了几位知名作家,他们对80后作家表达了担忧、宽容和鼓励,期待80后作家成长和成熟。

  张抗抗:80后在自己的作品里展现了年轻人的向往、苦闷和悲伤,年轻读者喜欢他们的作品,那是很正常的。我读过一些韩寒的作品,觉得很有意思。无论少年写作也好,青春写作也好,都是文学的组成部分。80后作家处在成长中的某个阶段,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随着时间的增长,一个更复杂、广大的社会将展现在80后面前,青春也会成长。所以,对80后要宽容、理解,生活会引导他们,当他们说不出青春的感受,自然就会被青春读者所淘汰。80后成熟了,就会写出更成熟的作品。

  苏童:不曾认真学习过80后的“文件”。这个群体,现在还是不稳定的。等80后作家过了而立之年,他们的创作才会比较稳定,写作理想才会凸显。

  阿来:80后,一个年轻的群体出现,但是整个中国,网络文学写作过份娱乐化,很可怕。如80后作品被指责的过分商业化的倾向,不是80后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出版界和环境的问题。在市场的指挥棒下,出版界和80后作家会互相暗示,从而导致了过度商业化的作品产生。

  阿成:你得承认,80后文学那是一片沃土,沃土长了一片看不惯的“植物”。离开80后,说中国文学的前景,那是虚的。他们是文学的一部分。

  对于他们,无论是表扬还是批判,都是一种重视。青春不是永驻的,如果他们忠于写作的话,他们会从80后走出来,经历和情感,经济和科技进步都会修正他们的。

  麦家:看过很多80后作家的作品,总体感觉就是质感蓬松、水分很大,思想也停留在表层。好的作品,发行是不焦不躁、细水长流的。这是因为读者只有在作品中品出了味道,才会推荐给亲友,亲友再去买,然后再推荐。只有写出“长销书”而非“畅销书”,才能证明一个作家的实力。

  本报记者 陈 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