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的很衰弱吗?
明朝实际上离我们并不是太遥远。
明朝是什么样子?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明朝宦官拥有很大权利,朱元璋很残暴,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跟蒙古打仗时皇帝都被他们抓走了,明朝的疆域也很小等等。
但我也有一些疑问。为什么这么一个衰弱的朝代,会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大型的中国船队穿过印度洋到了非洲,甚至现在有人说,郑和发现了世界,发现了美洲;为什么这么一个衰弱的朝代,可以修这么大的工程——长城;可以建那么辉煌的宫殿——北京的故宫;如果一个朝代真的很衰弱,那么这些事情是怎么做的?
去过南京的朋友多数到过明孝陵,在那里你会发现一座大石碑,看到石碑上面写了些什么吗?也许你一脸茫然。但我告诉你,要了解朱元璋,了解明朝,这石碑上的四个大字最关键:治隆唐宋。
那是清代康熙皇帝立的碑,已有300多年历史了。意思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比唐朝、宋朝还好,明朝最兴隆。这是对朱元璋的称颂,也是对明朝的称颂。
康熙皇帝6次南巡,每次到南京去,都要祭扫明孝陵。而且他每次去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
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作为一个有胸襟有胆略的帝王,康熙皇帝的这几个字应该是由衷之言。
现在大家对明朝的误解可能还来源于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丁易先生写的《明代特务政治》。前者把朱元璋描述为一个专制、集权、残暴的皇帝,后者把明朝描述成特务专制的国家。
我想解释的是,这两本书都产生在抗战胜利以后,两位作者都是当时民主运动的先锋,他们在用自己手中的笔直接或间接地抨击国民党政权。
如果说朱元璋这个人对国家的治理不行,如果说明朝是衰弱的,为什么明王朝能延续277年?一个制度延续了277年,可见它是有生命力的。虽然最后还是灭亡了,但清朝夺了江山,延续的还是明朝的制度,叫做清延明制,用明朝的制度,又统治了260多年。
所以我们说,单从这一点上看,治隆唐宋就是有根据的。
朱元璋的治国理想
朱元璋是怎样建立这“盛世”的?他又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我们借用一个现代的词,就是他想建立一个闰安仁义的社会。
他的思想来源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来源是因为他曾经是个穷人,深知受苦的滋味是什么,他什么都不是,“不阶尺土”,因此他不能让别人没有饭吃。
第二来源于明教。明教即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216年—277年)创立。摩尼教的经文中就有“若有明使,出兴于世,教化众生,令脱苦海”这样的话,明王出世,战胜黑暗,就会给老百姓带来幸福。红巾军以白莲社来号召百姓,白莲教又源于明教,所以朱元璋投入红巾军也就是投到了明教的队伍中,思想中就有了“迎接光明世界、让大家过好日子”这种想法。
第三个来源,是中国儒家的传统理想。当朱元璋的起义军有一定规模的时候,他身边来了一批读书人,他们都毫无例外地劝朱元璋勿嗜杀人、掠夺财物,倡行仁义,以图大事。读书人说行仁义者得天下。“仁义”两个字,朱元璋记在了心里。
所以,当朱元璋接受了这三个方面的思想时,就形成他的治国理想。
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说,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拯生民于涂炭。”这其实就是朱元璋的建国纲领。
朱元璋的法治建设
驱逐胡虏,建立明朝后,他建立各种行政制度,加大力度惩治贪污,惩治违法乱纪。因为元朝以来,官场松懈腐败恶习严重,朱元璋使用了重典。
我们知道朱元璋打击贪官污吏是非常残酷的。残酷到什么程度?如果一个官员要贪污到60两以上的银子,把这个人杀了,剥皮填满稻草,挂在官员办公的地方。当时县里的土地庙、城隍庙都是剥皮的场所。在震惊全国的郭桓案中朱元璋打击贪官污吏的结果是“天下中产以上人家,破产大半”。为了整顿吏治他连自己的女婿也不饶过,驸马欧阳伦就因为走私茶叶被朱元璋处死。
但朱元璋的严刑酷法,他的残暴是针对贪官污吏,而不是针对百姓的。他认为只有把贪官污吏惩治了,百姓才有可能过上好日子,很多问题在于执法不严,如果执法严就被说成是残暴,就没有办法执法了。
朱元璋雷霆万钧的手段,使得明初的官员队伍整体面貌大大改观,《明史·循吏传》里记载,在明代的清官中,仅洪武一朝的清官数量就占整个明王朝的三分之二。
朱元璋还特别重视农业、重视办学校。他对农桑的关心具体到每家每户种多少株枣树多少株桑树,他说,如果遇到灾害,枣桑也可以活命的;明朝的学校,是有史以来最完备的学校,清朝继承了这个制度,边远的地方都有学校。
他还重视法律教育,用现在的话说,在学校、在百姓当中实行普法教育。明朝有《大明律》,朱元璋要求学生都要会《大明律》,要求乡村学习《大明律》,他还把一些惩治贪官污吏,整治社会风气的规则编成了一本书,叫《大诰》,还有专门给军队写的《大诰武臣》,这两本书要求家家户户收藏。朱元璋作出规定,凡是家藏有《大诰》的人,犯了案,可以罪减一等。
朱元璋为了让社会秩序得到改善,他还写了一篇叫做《教民榜文》,相当于现在的《市民守则》。一种方式把《教民榜文》用大字贴出来,贴在大家能看到的地方,另一种方式就是请人沿街穿巷一边走一边喊:“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以达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明朝,远迈汉唐的影响
既然明朝曾经治隆唐宋,那么,明代肯定有一段盛世。不论是疆域还是影响,永乐时期都堪称盛世,甚至如《明史》所说,是“兼汉、唐之盛而有之”。
受美国人伊佩霞写《插图本剑桥中国史》影响,大家都认为明朝的疆域很小,其实不然。举个例子。蒙古土尔扈特部拜见乾隆皇帝这件事情,在清朝被渲染得很了不起。但他们在拜见乾隆皇帝的时候,给乾隆皇帝送上的第一件礼物不是土特产,而是明朝永乐八年颁发的汉文印信。这件事说明在明朝的时候,他们已经接受了明朝的封号,他们之所以在明朝的时候不回归,是因为明朝告诉他们你们就是中国人,明朝的势力在整个蒙古地区是可以覆盖的,没有人可以欺压他们,他们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那么到了清朝他们又为什么回来了呢?因为清朝的势力已经退缩了,无法保护他们了。
在《明史·地理志》中关于明朝的版图是这样说的: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縻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你说,是明朝的疆域大还是清朝的大?
明朝的疆域、影响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我再借用《明史》上的四个字,叫做“远迈汉唐”。我们知道文景之治、开元之治,我们没听说过还有比汉朝、唐朝还盛的时代,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清朝史官说的,在《成祖本纪》上写的。
郑和精神,帮助建立和谐世界
永乐年间发生了一件大事——郑和下西洋。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要派郑和到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我想郑和去找建文帝怎么会去非洲找呢?所以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有人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要经过印度,是要实现对帖木儿汗国的包围。郑和下西洋一直持续到明成祖22年和宣德4年,持续了二十几年的时间,这时,这个帖木儿汗国已经分裂了,已经不构成威胁了。
那么明成祖派这么庞大的船队干吗去呢?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带去了明成祖给西洋各国的诏书,这个诏书有以下这么几句话:“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这一段话是说,天这么大,天底下的人我都不希望他们失所,为什么呢?我奉了天命,我是天子,我都让他们过好生活,不让他们失所。另外告诉天下人,强不得凌弱,众不得暴寡,共享太平之福。天下人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够因为他们人多就欺负人家人少的,不许他们以強凌弱,最终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
这是明成祖朱棣的天下观,也是传统的儒家学说倡导下的秩序。中国人的理想多伟大。有的人把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相比较,说是一起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我说不要这样看。哥伦布发现美洲,推动了谁的进程?推动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进程。西方殖民主义者沿着哥伦布的路去抢掠,去毁灭别人的宗教,毁灭别人的文化,我们怎么能够跟着西方人一起去歌颂他们呢?我们要宣扬的是郑和精神,在迈向21世纪的时候,强不得凌弱,众不得暴寡,大家共享太平之福。郑和的精神是西方的航海家们无法可比的。
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朝代。
明朝处于中国古代君主宗法制社会的巅峰,其制度严密、完整,几近于完美。皇帝、内廷、外廷,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权力体系。我们不能用宦官专政的7年,掩盖明朝的277年;不要认为皇帝不上班就等同于社会风气全部败坏了,朱元璋订立的制度还是在维持,明朝的内阁对皇帝有着很大的监督作用。
在此时,近2000年的君主宗法制度即将迎来成熟后的蜕变。
成熟也意味着终结。君主宗法制度正在解体,维系君主宗法制度的思想理论体系正在解体,支撑君主宗法制度的经济基础正在解体。所以明代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在明朝中后期,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新的思想观念的出现,君权的削弱和重组,使整个社会出现了向近代转化的前兆。
我们说明朝坏了不是说经济坏了,明朝的思想坏了,在明朝走向衰败的时候,中国的经济、中国的思想在对外开放,这句话就叫“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还有一句话“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我用两个小例子作为我的结束语。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共12 卷。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徐光启联手,翻译了前面6卷。
徐光启主张开放,主张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学习跟西方进行交流,他可以平起平坐地跟西方任何领先的科学家对话,这说明了我们中国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懂几何你怎么对话?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当时徐光启说,凡是想学好各学科,一定要先学好数学。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近代科学技术观念。而清朝道光年间,李善兰和传教士伟烈亚力才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后面部分,其间相隔了250年,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我认为徐光启是中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比林则徐早了250年。利玛窦到中国以后,带来了一幅世界地图,这个地图经中国当时著名的官员李之藻共同翻译刻印出版,在中国发行,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林则徐指挥他的“翻译小组”编译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后由魏源编撰成《海国图志》),使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
大家可能会说,康熙皇帝也喜欢数学,也喜欢西方的科技。但这和明朝研究西方学术是不一样的。在明朝,西学的传播是自下而上,百姓也可以研究西学的;在清朝,皇帝把这些东西作为自己娱乐的工具,锁在深宫。
从明到清,经过250年其中包括所谓康乾盛世,中国大大地落后了,这期间,西方完成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到了1840年中国的门户被人家用枪炮打开。
这就是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明代,皇帝坏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经济在向前发展,中国当时以活泼开放的态势迎接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新时代。
部分文字参考毛佩琦最新著作《明朝十七帝》(第一部,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有售)
第90讲预告
题目:相信童话——童话是播种幸福的种子
主讲人: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承办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时间:11月25日下午2:30~4:30
地点:浙江人文大讲堂小和山讲堂(浙江科技学院C教学区1号楼1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