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关于陈村为史铁生呼请“专业作家”身份的讨论已经进行了两天。读者的回复和来信如潮涌来,但“专业作家”的身份问题似乎是引起口水最多的话题。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旭烽仔细看完所有报道后对记者说,我觉得陈村有点死心眼,史铁生就是史铁生,不要说非得在“专业作家”的框架内解决才行,因为这事关体制问题,就我所知,这个“专业作家”的形式也正在消亡中。而且各个省市处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王旭烽说,“浙江省就没有专业作家,杭州市是有的,大约四五个吧,我也不太清楚。有些省市已经基本取消了。在我看来史铁生的事情完全应该特事特办,而不应该让他的问题与是不是‘专业作家’挂起钩来,因为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围绕‘专业作家’的制度来争论不休,而这不能在短期内争出名堂来,这就不是把他给晾起来了吗?对他有什么好处呢?我觉得对于他就应该特事特办,中国也就一个史铁生,如果公务员的框架内可以得到解决,我相信有关部门总能找得到解决办法的。”
也有人提议,政府或作协对于纯文学(非市场化)作品的支持,仍然应当用市场化的办法。作协内部设立一项基金,或者直接由民间人士发起,当然要经作协同意,联合有关营利性组织(企业)创立一项非公募基金会,依照其章程,专门来资助“非市场化写作”的作家。资金并不给作家本人,而是补贴给书商,或者干脆说白了,由基金会替这些作家出“书号费”,使这些作家仍然与其他作家一样,拿稿酬或版税,但不用自费出书。由基金会资助作家的最大好处,就是作家本人不再欠任何具体人或企业的人情,尊严不受侵犯。
读者童天一说,史铁生的作品和人品我都十分欣赏。我想,今天有史铁生,明天有陈铁生,完全靠政府,只能暂时解决个别人的问题。从长计议,应有更好的方案。我认为,关键是要靠作家们自己来解决。比如,现在许多知名作家很有号召力,借着陈村的呼吁,发起倡议,建立专门的民间基金,专门给少数有困难的优秀作家进行补贴。现在许多企业有钱,名作家出面拉赞助,还是可能的。即便企业想借此出名,也可以理解。许多作家为了宣传自己的新作,可以调动多方面的力量。为什么不利用这种能力,为自己的同行建立基金呢?
对此,陈村说,问题是成立基金会、募集赞助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史铁生这样作家的作品决无自费出版的问题。他的问题是写不了很多,写了之后印不了很多。目前即无法靠作品来谋生,以后就更加不能了。此外,中国是有“中华文学基金会”的,无须特地再成立一个。史铁生生病多年,作协等组织和许多朋友都曾帮助他,为他做过不少实事。他为人谦和,作品出色,为许多人所尊敬。我提出这具体问题的基本想法,不是讨论“救助”一个作家,而是在中国的作家协会这样的体制下,无论用什么文学标准,都应该将史铁生聘为专业作家。不能因为他是残疾人,要花医药费而拒绝。他用作品说明,自己能以文学作为工作,并胜任这一工作,为什么不该让他“就业”,有一个“单位”呢?这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比一次次兴师动众临时为他争取帮助要好。 本报记者 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