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11月8日17时至19时
地点:杭州市红会医院急救点
11月8日傍晚5时许,我来到杭州红会医院急救点。当班医生名叫袁轶俊,司机陈友明开救护车已近20年,随车的还有两名担架工。“我们刚回来,刚才那趟又跑空了。”袁轶俊说,今天跑了七趟,有四趟跑空。
我们正聊着,袁轶俊的手机响了。调度指挥中心发来一条短信说,丁桥镇某大酒店有一人醉酒,急需送医院。
此时是17时32分。我迅速跟着吴轶俊跳上了救护车,陈友明拉响了警笛。没想到,车子刚驶出急诊室大门,就被堵在了凤起立交桥下。一辆接一辆车子飞快地从桥上驶下,对拉着警笛的救护车视而不见,我们也只能无奈地等着。足足等了两分钟,终于有一辆出租车停了下来。陈友明见机立刻开了过去。没想到,跟在出租车后面的一辆面包车突然越过双黄线想超车。
车子终于进入机场路。此时,夜幕已降临,机场路上车水马龙,各类机动车如蚂蚁般慢慢蠕动。救护车只能跟在车队后面慢行。
车子行驶到离石桥路口不远的一斑马线附近,一名协警远远地见救护车过来,连忙指挥路人和骑车者停下。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和电动车、自行车不顾协警的指挥,“从容不迫”过着马路。
20分钟后,车子拐进了笕丁路。这是一条10来米宽的老路,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着,救护车不得不放慢了速度。“杭州城郊一带,这样的老路很多的。我们最怕的,是自行车、电动车和行人。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不会理睬我们的。”
陈友明说,早些年,救护车出车不知道要比现在快多少。那时候,听到救护车的警笛声,无论是机动车、自行车还是行人,都会主动让路。
6时13分,车子终于抵达了酒店,路上花了整整39分钟。我跟着医生和担架工上了楼。在三楼一间房内,袁轶俊拿出听筒,为醉酒女子作了简单的院前检查。两名担架工将女子抬下了楼。8分钟后,急救车根据家属的要求,迅速往浙医一院驶去。
回去的途中,车子渐渐少了,道路也畅通起来。25分钟后,车子抵达浙医一院急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