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超级大国
· 解不开的死疙瘩
· 大众追寻廉价实用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1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众追寻廉价实用药
本报报道《杭城追寻廉价实用药》引起读者热议
  【新闻导读】

  药品是性命交关的事情,所以,昨天上午,本报记者采写的《杭城追寻廉价实用药》一文刚与读者见面,本报编辑部的电话就响了。有的讲述自己看病配药的经历,有的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故事一

  戴大伯寻找“食母生”

  50多岁的戴大伯给本报打来电话说,他患慢性浅表性胃炎十多年了,其间做过胃镜、胃部B超,光吃药就花了几千元,换了无数种胃药,治疗了无数疗程,就是不见好转。两个月前,戴大伯听人介绍说“食母生”这种药或许有效果,于是他就去购买此药。但他去了几家大医院和大药店都没买到,最后在一家小药店找到了一元钱一包的“食母生”。他只服用了一包就感觉胃病有所好转,又连续服用了四包,现在感觉胃部比以前舒服多了,消化也比以前好多了。戴大伯认为“追寻廉价实用药”完全说出了他的遭遇和心声。

  故事二

  外涂药水“失踪”了

  22日一早,一位女士给报社打来了电话。她说看了晚报《杭城追寻廉价实用药》后特别有感触,因为自己也遭遇过类似情况。因为患皮癣,她在浙二医院配了一瓶药水,很便宜,只需要十来块钱,而且涂了之后效果很好。于是,她便向朋友推荐这个药水。但朋友后来却买不到了。她不相信,再去医院配这种药水,却被告知因为太便宜,医院已经不进这个药了。这位女士说,媒体关注这个问题,说到老百姓心里去了。

  观点一

  利益博弈 政府何在?

  吕玥:老百姓在药品链条上无疑处在一个弱势地位上,但却又是药品问题利害的直接承受者。这个时候谁来想老百姓所想,谁来急老百姓所急?媒体能站出来说话固然很好,但解决实际问题还是要靠政府部门——比如扶持、比如补贴。毕竟在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上,两者都能兼顾到的确实太少,一种博弈必然存在。而当冲突出现的时候,政府的角色就应该扮演到位了。也只有这样,公共利益才不至于太受伤。

  观点二

  公共政策要“补漏”

  吴有疾:我们是不是有一个误区,以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或者在这个误解下有意无意地放弃了一部分政府责任?钱江晚报披露的“廉价实用药难寻找”这个事实说明,在市场经济消失的地方,应该看到政府的作用。药品关系到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密切相关。如果说政府的公共政策以前在这方面有疏漏可以推给“市场经济迷信”,那么现在应该补上这个缺失了。

  观点三

  给廉价药一个扶持价

  洪林:所谓的廉价药,在刚刚问世时,应该说是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定位的。因为一个生产企业是不可能让亏本产品面世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年、十年,甚至时间更长,这些药还在以一种价格进行销售,本身就是不正常的。这暴露出我们定价机制存在一定问题。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机制,与开放、搞活的市场环境很不相适应。

  廉价药都是一些老药,能够挺到今天委实不易,因为这些药往往具有特效性。优质应该有优价。尽管这些老药它的生产成本很底,但从其特效考虑,适当调整一下它们价格有何不可?道理其实很简单,就像本鸡蛋一样,鸡是农民放养,成本要比工厂化养殖低得多,但蛋的价格却要高得多。给廉价药一个扶持价吧。

  观点四

  要找出症结所在

  魏尔清:药品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涨价是不可避免的趋向,即使是经典的老药,现在的生产、经营成本比以往有大幅度提高。问题在于谁为高成本和低药价(或其他医疗服务)买单。国家现行降低药价的政策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关键在于没有足够的财政投入和合理的医疗价格政策。此外,还有盘根错节的流通环节问题、合理和不合理交错的药品差价问题、药品的商业贿赂等等问题。因此,要深入了解药厂、医疗机构目前的生存状况,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

  观点五

  消费者也须反省

  小洪:价廉物美本是产品占领市场的最大保证,但廉价特效的普药甚至是救命药,却仅仅因为利润薄使药品生产商到医疗机构都不生产或销售,实在是医疗改革多年的悲哀。高价药驱逐了廉价药,一种有市场需求的药没有了供给,这说明了市场在这一领域失灵了。这部分原因是生产厂家只追求利益和医疗系统普遍“以药养医”的现象形成的,但作为我们消费者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如果我们消费者真正爱用这类价廉物美的特效药,不只盲目相信“价高效果好”,平时多了解一点医学知识,那么市场的消费群体形成后,生产厂家自然而然的会生产。我们的意识盲目,使得高价药有了可乘之机。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